硕大却优雅四川唐宋刻划花彩绘大盆
中国陶瓷史上,唐宋时期四川各地的瓷窑将胎装饰(刻、划、剔、堆、贴、雕、塑、模印等)和釉装饰、高温彩绘和低温彩绘、釉下彩绘和釉上彩绘集瓷器于一身,表现是很突出的。
在中国陶瓷史上,唐宋时期四川各地的瓷窑将胎装饰(刻、划、剔、堆、贴、雕、塑、模印等)和釉装饰、高温彩绘和低温彩绘、釉下彩绘和釉上彩绘集瓷器于一身,表现是很突出的。其中,最有代表性的是唐、五代至宋时期,地处四川成都平原及岷江流域的邛崃市十方堂窑、尖山子窑、蒲江窑和成都琉璃场窑均生产过的硕大瓷盆。
方堂窑址出土
根据邛窑十方堂窑址考古发掘报告资料,该窑址出土的瓷盆完整器和残片共2095件,计有三种形制。盆身有鼓腹、折腹、弧腹和斜直腹之分,盆口有敞口、敛口、侈口和折沿口之别,有平底、饼形足和玉璧底的差异。不同形制的盆大小不一,小者为20多厘米到30多厘米,最大者口径达41.5厘米,盆深一般均超过12厘米。
笔者在一家民间博物的库房里,看到了十余只拼接的和完整的古代成都琉璃厂窑遗址出土的刻划花、彩绘大盆,其中最大的一只直径达到了48厘米。据藏友称,他还见过口径达60厘米的大盆,只不过这件大盆没有刻花和彩绘。
资料显示,北京故宫博物院收藏了一只宋代刻划花彩绘双鱼大盆。这只大盆以黄釉作底,在刻、划纹饰的基础上,再以各色釉加以彩绘,但见:在盆的底部两条鳞甲丰厚的游鱼,睁着圆圆的眼睛,张着大嘴,摇动尾巴,好不生动有趣;鱼的四周三枝忍冬环绕,彩绘出的变形卷草则环绕在圆周盆壁上沿,整体画面颜色鲜艳,形象生动,气氛热闹,的确是难得的精品!这只大盆也是成都琉璃厂窑的产品。
故宫藏成都宋代琉璃厂窑刻划花彩绘双鱼大盆
最初,工匠是在素器的基础上进行单纯的彩绘,后来工匠将刻、划工艺与彩绘工艺有机结合,创造了不少艺术精品。其美学价值都是可圈可点的。据巴蜀古陶瓷研究专家陈丽琼教授说,“彩绘与刻划纹组合三彩装饰,是成都琉璃厂窑的新发明”。
上述四川各个瓷窑生产的此类大盆制作工艺和装饰风格基本相同:陶瓷工匠工先用四川盆地普遍存在的颗粒极细、粘结度很高的陶泥做成直径大小不一的陶坯,并施以米或灰白色化妆土,在晾干到合适程度后,由刻划工刻划出图案,再由色工运用青、黄、绿、白、锗、蓝各种色釉,分别在釉下或釉上点、染、涂、抹和彩绘,最后以摄氏1300度以上的高温烧成。
成都市区出土的各种刻花彩绘大盆残件
成都琉璃厂窑彩绘牡丹花大盆
四川各地瓷窑生产的大盆的总体特点是:高温烧成,烧结程度高,胎体硬度强,胎釉结合精密,吸水率极低;以深浅不一的褐色胎、砖红色胎为多,亦有少量黄褐色胎和红褐色胎;普遍施白色化妆土或米化妆土;施青釉、青白釉、青黄釉、青灰釉;普遍运用刻花、划花和用赭、黄、绿三色彩绘的装饰技法;刻、划刀法娴熟,线条流畅,粗细有别,疏密有致,彩绘色彩鲜艳,浓淡相宜,刻花、划花与彩绘融为一体,相得益彰;图案丰富多彩,主题纹饰是莲花、莲蓬、牡丹、忍冬、双鱼、群鱼、龙凤和龙头凤尾等;辅助纹饰为桫椤树叶、卷草、朵花、卷云、星云、水波纹、凸弦纹和不规则的点状纹等。总之,基本上是具有强烈宗教特别是佛教色彩和富贵吉祥一类的图案;形制硕大,腹内深而容量大。总体上说,各类大盆胎体厚重,底部厚度一般都超达一厘米左右,以手指击盆沿,声音犹如钢声,十分悦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