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末清初画意瓷器如约上拍中国嘉德
去秋来,嘉德四季49期拍卖会如约而至。本期瓷器工艺品部分,共分为五个专场,此场为明末清初画意瓷器。
春去秋来,嘉德四季49期拍卖会如约而至。本期瓷器工艺品部分,共分为五个专场,即“瓷器”、“咏璧山房藏瓷——四季瓷器夜场”、“百瓷集韵——四季瓷器夜场”、“研濡生香——砚、墨、印及文房诸器”以及“玉器工艺品”,共计拍品两千两百余件。
瓷器部分延续了上一期,精心挑选一百件各具特色的精品组成“百瓷集韵——四季瓷器夜场”,仍然以趣味性和可研究性为第一标准,以若干小专题的形式,为各位嘉友呈现四季拍卖的“韵味”。
意韵——明末清初画意瓷器
清康熙早期
青花八仙庆寿图三足炉
直径 D 14.8
RMB:30,000-50,000
本品直壁微鼓,底承三足,胎质细腻洁白,釉色白中闪青。炉通体纹饰以青花绘就,发色清雅,口沿下绘几何纹,外壁绘八仙贺寿图。画面中南极仙翁乘骑仙鹤之上,翱翔于海天之间,岸上汉钟离手捧仙桃,吕洞宾奉上葫芦,韩湘子奏笛,曹国舅持笏板,张果老奏渔鼓,蓝采和持花篮,铁拐李献仙丹,何仙姑持荷花,可谓八仙各显其能,好不热闹。
本品除所绘人物形象生动外,另一颇具特色之处在于山石、海水选用长披麻皴绘就,是为康熙早期的典型特征。
披麻皴亦称“麻皮皴”,由五代董源创始,以柔韧的中锋线组合来表现山石的结构和纹理,用笔灵活,皴擦并用,注重浓淡干湿的丰富变化。此法最善于表现江南土山平缓细密的纹理,按线条长短不同,又可分为长披麻、短披麻两种。其中长披麻皴在顺治至康熙早期最为盛行,其笔意不装巧趣,风格浑朴自然。上海博物馆藏有一件落有“康熙壬子(康熙十一年)中和堂制”款识的青花釉里红山水纹大盘,其长披麻皴绘法与本品如出一辙,青花发色亦接近,二者烧造年代应相距不远。
明崇祯
青花“片叶寄相思”仕女图笔筒
高?H 18
RMB:60,000-90,000
本品腹部微束,平底,胎质细腻洁白,釉汁晶莹剔透。笔筒口沿及胫部分别暗刻缠枝花卉及锦纹一周,腹部以青花绘通景仕女图。画面中心为二仕女于岸边小憩,一女虚坐岸边,一手抚膝,一手前伸,河面漂浮树叶一枚,应是其刚刚投入河中,正所谓“片叶寄相思”是也。另一人半靠天然石几之上,一手托腮,另一手持团扇,正是凝思遐想。两女姿态一静一动,互为呼应,实为整幅画面之精髓。仕女身后亭廊一角,远处楼阁殿顶,均隐于云雾之间,树木、萱草均生长于山石之间,一派春意盎然。
崇祯时期是明末清初瓷器生产的第一个高峰,此时青花颜料以“火煅”法代替“水选”法进行萃取,画师选用晚明流行的《顾氏画谱》、《诗余画谱》等版画为题材绘制纹饰。本品便是如此,青花发色淡雅,画工细腻有加,尤其是仕女描绘颇为精绝,面部线条自然,发髻居于脑后,轻点双黛,一点朱唇,寥寥数笔,绘就万种风情。此般传神画作,实为崇祯文房尚品,置案头间,方可慢悟其情愫。
明崇祯
青花人物纹粥罐
直径?D 20
来源:伦敦佳士得2013年5月17日春季拍卖会第1358号
RMB:60,000-90,000
本品圆弧形盖、以铜钱连一环为钮,唇口短颈,丰肩鼓腹,承接圈足,双肩各有两孔,作系环之用。罐胎质细腻,釉色白中闪青,以青花绘制纹饰,盖顶绘山水楼阁,颈部饰几何纹饰带一周,内填朵云,腹部绘人物故事图。画面由山石、芭蕉和云雾分割为两部分,其一为一名武将手持单鞭,背身弓腰,身后武将手持双锏,呈击打姿势,身后帐布内藏身一人,似在偷看。其二为持双锏武将以锏撑地,身后持单鞭者击打,好似前一场景的人物对换,但偷看之人不见。整器青花发色淡雅,画工精细老辣。
回顾历史上善使双锏和单鞭的武将,不难定位到隋唐之交的秦琼和尉迟恭,但史籍或画本中却不曾见过二人如此互换互击的记载。结合尉迟恭战秦琼的故事,或许可以推测此情此景是对于这段历史故事的别样解读。根据罗贯中编纂《隋唐志传》记载,太原失守后,李世民与宋金刚对阵于介休,唐王派出秦琼,宋金刚派出尉迟恭,二人酣战,李世民赏识尉迟恭勇猛,意欲招降。反映在本器之上,便是第一个场景,秦琼击打尉迟恭,帐后藏身一人便是唐王李世民。而后阵中秦琼不尽全力,被尉迟恭追打,后终使得其收归唐王账下,如此便是第二个场景,敬德反过来打叔宝。二人横刀立马的战争场景多见,而将尉迟恭战秦琼的故事分两段如此演绎者则从未见过,颇为值得玩味。明末清初瓷器的纹样大都取材于当时版画,而本品所绘内容或许给我们重现了一段已经在清代散佚的版画内容。这凸显了明末清初瓷器的变幻莫测,引人求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