节日送花

前几年过百万现在二三十万 当代艺术为何价格暴跌

当代艺术的暴跌早已不是新闻,前几年卖一两百万元的画,现在卖二三十万元都不稀奇。现在所谓市场价格只能打一折销售。这听起来太夸张,但当初从十万元不到涨到数百万,大家恨不得人人都是艺术家。

艺术家原弓2013年在广东美术馆的个展现场

当代艺术的暴跌早已不是新闻,前几年卖一两百万元的画,现在卖二三十万元都不稀奇。现在所谓市场价格只能打一折销售。这听起来太夸张,但当初从十万元不到涨到数百万,大家恨不得人人都是艺术家。

除了价格暴跌之外,当代艺术的形象好像也在暴跌。

一些京沪媒体一改对当代艺术的赞扬,转向批评当代艺术,同时也批评艺术家的商人化。比如戴着墨镜,携着漂亮女朋友,身后跟着助手,语言抄袭模仿,气质越来越像中小企业老板,还装作一副老大样。

一个领域的暴跌,实际上是社会不再为你捧场。一是精神上不为你捧场,二是经济上不为你捧场。社会在精神上为你捧场有两种可能:要么你是这个社会非捧不可的经济文化权倾一时的人物,要么你在精神力量上高于社会其他群体或者让其他群体觉得敬佩不已。当代艺术前几年备受社会和媒体关注,主要是后一个原因。

一般而言,中国媒体对现代艺术家认知的形象标准主要是凡·高,即这个艺术家日子过得连一般普通白领都不如,但具有权贵们难以企及的精神力量。但是经过当代艺术的暴富阶段,艺术家过得比现在公司高级主管还舒服,睡睡懒觉,画画找助手,一卖就是几百万几千万元,语言不断重复,搞得像明星老板一样。对此现象,公众的不满油然而生。

也许有些艺术家看了要不高兴——难道像凡·高那样穷才叫伟大艺术家吗?中国历史上有些伟大的文人画家有庄园、三妻四妾甚至当县长,大家也没有对他们的生活享受说三道四,为什么唯独对当代艺术家的形象颇有微词?当代艺术越来越不让人同情和敬佩,主要问题还是当代艺术家的学识、社会和艺术境界不能服众。

社会在经济上为艺术捧场,从经济学上说,一件艺术品的市场价格的确定以一定的社会平均劳动盈利为基础,即这件艺术品能卖到一千万元,因为别的行业的人不能轻易做到。如果在艺术领域成名获利的难度和风险低于其他行业,又能获得高于其他行业的暴利,别的行业的人就会转到这个行业,艺术品的价格也就必然下跌。

比如一个房地产老板觉得做当代艺术更容易赚钱,智商情商意志力的要求低于房地产行业,而且风险低名利双收,还能上电视报纸当明星,有美女崇拜,还有学术地位,又不会被当作没有文化的暴发户和奸商被社会各界天天盯着,那么他一定会选择做艺术家。确实已经有几个曾经搞过房地产的老板做起艺术家来了。

陈家刚摄影作品《麻将》(2013)

当代艺术没有真正达到在知识、道德精神和语言创造上高出社会其他行业优秀群体的精神水准,但收入风险和劳动投入却远远低于其他行业。在这个前提下,当代艺术的市场天价必然不可能长期维持,必然要暴跌。一是其他行业的人转行来做艺术家,除了最终会降低艺术品市场的平均价格和收入,而从业人员的增多,平均学术水准下降,以及行业的商业化取向,必定也会降低社会对当代艺术的评价。二是当代艺术市场在微观上是一个市场,相当于一个《老鼠会》。从经济学说,艺术市场涨到天价,再跌回低价,这就如同过山车一样,投机价格的涨跌有其惯性,就像喷泉一样不可阻挡。上涨时,追涨购买艺术品。但一件艺术品开出的天价数字接近很多人的峰值预期时,比如价格喊到3000万元人民币,原先以50万元或100万元购买的投资人一定会抛出去。不久会有人跟着抛,然后抛的人越来越多,最后由零星抛售演变成争先恐后地抛出。

在一个艺术投机市场里,艺术品只是短期套利的筹码。筹码拿在手里一般三年为一个周期。三年到了是一定要抛的,不然就变成艺术收藏,我们赞扬他还来不及。艺术炒作人被金融危机逼得成为将作品放在家里十年的《收藏家》了。这也是艺术市场为中国暴发户上的一堂启蒙课。

这个教训是:当代艺术背离艺术自身的价值时,艺术在社会中的经济和形象地位是短暂的,泡沫暴涨得有多快,就暴跌得有多快!这是世界各国艺术市场都经历过的一个必然规律。

(作者系中国国家画院研究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