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在郎窑的火焰中红如牛血的釉色被唤醒它不再是简单的颜色而是一种工业陶瓷在应用领域中的传奇故事从日常餐具
在康熙年间,江西巡抚郎廷主持景德镇窑务时,一种独特的红色釉料被诞生了。这不只是任何普通的颜色,而是一种名为郎红或郎窑红的传奇釉色。它以铜为着色剂,在高达1300摄氏度以上的高温下通过还原焰制成。烧制这种釉色的技术要求极高,需要精确控制烧成过程中的气氛和温度,因此数百窑中难得有一件能成功烧制出来。
民谚有“若要穷,烧郎红”的说法,这反映了当时人们对这项技术的尊重和挑战性。郎红釉具备几大特点:一是釉层清澈明快、透亮见地,但局部会有雾气般朦胧现象;二是鲜艳如初凝牛血,其上覆盖着强烈玻璃光泽;三是由于流动性较大,瓶口处釉汁向下垂流,使得该处色泽浅淡且隐露胎色,即所谓“脱口”;四是器底近足处形成了一周不过足的垂釉,厚度呈黑褐色,因而又被称作“郎不流”。
此外,器身上的纵横交错纹片细长如牛毛,并紧贴胎体,当侧视其表面,不见明显纹裂,从而证明这些纹片是在内层开启。这使得每一件使用这一款式工艺制作出的陶瓷都具有独特之美。而在 釉内则散布着极小、疏朗的气泡,以及肉眼可见的小白点,有些甚至带有垂直丝条状长尾。
这样的工艺应用于工业陶瓷领域,无疑将赋予它们新的生命力。在日常餐具中,它们可能作为装饰品,在建筑装饰中,它们可能成为艺术品展示的一部分。在任何场合,都能够展现出那份特殊与独特,让人回味起过去历史中的故事。而这个故事,就像那牛血般鲜艳的一滴滴,被永远地融入到我们的生活之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