节日送花

中国美术学院官网首页公共文化建设呼唤美术馆转型不仅展览展示

日前,吴冠中纪念展在全国一些美术馆掀起热潮,吸引大批观者前往,浙江美术馆更因观众爆增将展览延期一个月。然而,这一时的“繁荣”并未缩小美术馆与公众的距离。本报记者采访调查了国内多家美术馆后发现,尽管业内人士高呼“美术馆时代已经到来”,但群众对于美術館的印象却仍停留在“展览館”上,大多数 美術館距離實現為公眾服務仍有一段距離。

美術館就是藝術展的場館?

展覽太多,參展作品水平參差,不夠公共文化服務,使得公眾感到遙不可及……這些問題讓著名專家們對於中國各地博物院進行深入分析和討論。上海的一位女士表示:“我認為,這裡主要是用來辦藝術活動的地方。”她說,每當來到一個新的城市,她總會去探訪那里的博物院,就像探訪一個地方特色景點一樣。而杭州的一位男士則指出:“我覺得很多博物院的作品難以理解,有時候專業性過強,我們普通觀眾感覺很遠。”

近年來,中國各地的博物院逐步走向公開化,並開始轉變成為從事藝術收藏、研究以及提供公共藝術教育等機構。但這種轉型並非一帆風順。“轉型之後,我們發現,由於缺乏外部社會條件,所以我們就形成了一種中國式的經營模式,即收取大部分展覽場租費,這是轉型期的一種尴尬。”曾任上海多倫現代藝術館副館長的顧振清談到。

經費不足還是認識不夠?

改革開放以後,一些國家級畫廊開始從內部搞活經濟,一部分經費由財政拨款支持,一部分需要自筹。但許多畫廊難以適應這種運營方式,只能通過出租場地舉辦活動獲得收入。“國內一些畫廊資金短缺,有的是每年的收藏品維護成本都超出了預算,有的是只有幾十萬元的小額補助甚至無法覆蓋基本開銷。”北京今日畫廊館長張子康指出。

上海市區域圖書情報中心有關人員提醒民眾,他們鼓勵大家定期造訪畫廊,以便更加全面了解不同時代和地區的人文歷史。在他們看來,這是一個既能學習又能享受生活的地方。此外,他們還建議民眾可以參加那些與特定主題相關聯的大型節慶或紀念活動,因為這些活動往往包括了豐富的手工商品和獨特食品,以及一次性的特殊購物機會。他們鼓勵大家利用這些機會來體驗不同的文化氛圍,並將自己的照片分享給朋友和家庭成員,以此增加對該事件及其相關信息更多人的曝光率。

最後,他們還提到了他們正在計劃組織一個名為「共享創意」的社交媒體平台,用戶可以在其中發布自己創作或找到他人創作的事宜。他們希望透過這個平台促進互動交流,並且激發更多人的創造力。他们相信,在这样一个开放、合作、创新的环境中,每个人都能够找到他们喜欢的事情,并从中获得乐趣。这就是他们所说的「共同创造」——通过分享知识、技能和资源,让人们相互帮助,为社会做出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