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紫砂中国龙窑的秘密舞台
在古老的陶业工人的非凡创造中,龙窑以其独特的形状,如同古人所说的龙,得名。宜兴龙窑,以其巧妙地利用山势倾斜,用砖砌筑成直焰式筒形穹状隧道,一般长约30到70米,顶端高度约12米,倾斜角度8到20度之间。分为窑头、窑床和窑尾三部分,每段都有燃料的小洞,如鳞眼洞,每隔1.3米开启50多个。
内心使用土砖砌成拱形结构,燃烧室除了窑头设有单独火膛,其余均在烧成室通道内进行。尾端不放烟囱,有挡火墙和烟火弄,以松柴为燃料,因热量高、火焰长且灰粉质少,一般生产周期为4天左右。
烧制操作全凭熟练技巧,以目光观测火焰温度与坯体变化情况来决定。利用自然山坡建造符合火焰自然上升原理,因此造价低又能充分利用余热。但劳动强度大。当预热阶段结束后,将第一对燃烧孔泥垛掘开,由两边的工人投入燃料。一开始先烧坯体上部,当呈桃红色转变鲜红色时,再开第二对燃烧孔继续上部,而第一对则下部如此循环至全方位均匀烤熟。
据考古发掘资料,从唐代涧众龙窑、宋代羊山龙窑到明清时期欧窑及云南建水、四川荣昌等地,都曾有过这样的传统工艺。而紫砂壶最早由唐宋时期开始用此法制作,但由于还原气氛较重常见于断面呈紫红色并带有火疵现象。
到了明清时代,这种技术更加精进,并专门用于紫砂壶之类器物。此时的龍爐更是高2.6米至2.8米,有三四个口门。在李茂林提出的新方法后,即将瓦缸填入陶穴中,使得紫砂壶从此走向了新的发展道路。
燒製時所用的材料主要為松枝與硬柴,並維持1200℃左右溫度。在青龍山北麓群爐古陶片測試顯示當時日用陶品已經具有較好的燒結程度。而發生氣氛則多呈灰黑色釉面星蟹甲青或鳖裙等弱還原氣氛,這可能與採用的木材種類以及爐體設計有关。
整個燒製過程可分為預熱、中間進行主燒,以及最後冷卻階段。在預熱階段通常使用煤作為加熱源,而主燒階段則是在爐頂開啟燃料孔口;而後續調整溫度以達到最佳狀態。此外,此技術也逐步轉變為使用块煤取代松柴,加速了整个过程并改善了工作条件。不过,无论如何,这一传统工艺都是中国陶瓷艺术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它承载着数百年的历史与智慧,为世人留下了一笔宝贵财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