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宜兴紫砂介绍窑炉的温度控制与制品呈色之美在自然中绽放
在烧制紫砂茶器的过程中,温度控制是一个极其重要且复杂的环节,它直接关系到最终产品的质地和色泽。不同类型的陶瓷和大小不同的原料,在烧结时所需的温度都有所区别,但这两者之间只能相差5摄氏度左右,这要求窑炉中的温度控制精确到毫米级。这种高温下的微小温度波动可能导致产品致密度不足或变形。
在这个严苛的环境下,仅凭经验来实现如此精细的大规模控制显得尤为不易,因此通常需要一位经验丰富、熟练技艺的人物——即窑主——亲自指挥着投入木柴的人员工作。在后续二十多小时内,不断投入木柴并调整火候,这个过程对窑主而言是异常艰巨且紧张的一段时间。
为了确保每一步操作都能达到最佳效果,窑主会通过观察投入点上方燃烧区域颜色的变化来判断何时、何量木柴投放合适。这一系列颜色变化与对应温度如下:500℃时暗红色,700℃时鲜红色,800℃时呈橘黄色,而1000℃以上则是浅灰白色,最终1600℃以上达到耀眼无色的透明状态。
此外,在整个烧制过程中,由于大量氧气被消耗用于燃烧木柴,如果供氧不足,就会产生大量一氧化碳(CO);如果供氧充足,则可生成剩余游离氧。如果这些游离氧含量低于1%,一氧化碳含量介于2%至4%之间,那么就是还原性氛围;若游离氧含量介于1%至1.5%,则为中性氛围;当含量超过4%进入强还原气氛,并在8%至10%附近更为强烈。
对于紫砂泥来说,由于它包含了其他矿物成分,如钙、镁、钾以及钠等,所以实际上并不需要达到1400摄氏度以形成液相图或低共熔物。紫泥最终可以通过1150至1180摄氏度完成其固化,而三角测温锥显示出1200至1270摄氏度范围内。此外,对比之下红泥只需1100摄氏度便可完成固化,其耐火性能甚至超过了紫泥。在这样的条件下,即使是在还原气氛下也不会形成赤铁矿相,使得制品呈现出深邃的红褪及高温下的紫红颜色。而若没有恰当控制,还会发生一种叫做“鼓泡”的缺陷,从而造成废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