节日送花

上海博物馆展出明代景德镇瓷器精选人物与中国古代陶瓷艺术的对话

在上海博物馆的一次特别展览中,我有幸见识到了一系列精美的明代景德镇瓷器。这些瓷器不仅体现了中国古代陶瓷艺术的高峰,更是人物与历史故事之间独特对话的载体。

首先,是一件青花团龙纹烛台,创作于天启元年(1621年),这是一对成对烛台中的其中一件。它由三部分组成——烛碗、盘和座——但整体可以移动分离。底部为平底,没有釉色,而整体施以白釉,釉色中闪耀着青色的光芒。这款式与万历景德镇民窑瓷器相似,如果没有绝对纪年的标记,也许会被误认为是万历时期的作品。在烛台外壁上绘有一系列青花纹饰,从上至下共十组,其中除了花卉和边饰,还有题记侧面画有团龙纹。这类青花烛台在明代晚期景德镇开始流行,但这样的带有绝对纪年的作品较为少见,尤其是在成对形式。

最引人注目的地方是下部座上的确切纪年书写,它记录了“大明国直隶徽州府歙县滚绣乡行里潭滨礼堂大社居首居,信黄舜耕……黄明天启元年仲夏月谷旦立”。从内容看,这名黄舜耕显然是一位当地的大户或乡绅,“首居”二字出自《周易》,后来多种解释之一即指的是最尊贵的地位。在此背景下,可以推测定烧这种供器,如香炉、花瓶和烛台,一般应属于“五供”套装,即香炉一尊、花瓶一对、烛台一对。而现在,在国外还有另一件完全相同设计的锡纸盒保存,这样的“五供”应该是最高等级。

接着,我看到了一件连同另外一个一样大小和形状的笔筒一起展出的青花题记海水龙纹炉。它创作于崇祯二年(1629年),口径26.5厘米,足径22.9厘米。此物品具有凸起兽面的三足,但几乎与底部平齐;内外均施以白釉,釉色闪耀着清新的绿意。主题图案描绘了海水中的龙纹,并且在正面刻有题记:“河南怀庆府河内县客人……崇祯二年孟夏月吉旦造”,左侧则刻有关圣帝君御前供奉之文。这类晚期怀庆府地区定烧供器传世较多,与此炉相似的万历天启时代香炉也曾流散于海外。

最后,我欣赏到了两件精美无比的遗留文物:第一件是一个白釉镂雕上元侍饮诗碗,一双,以淡蓝调描绘波浪作为整个画面的衬托,使得所有人物置身于茫茫波涛之中。一群不同打扮的人物各乘不同的神兽渡海,其中一人手持朝笏似海神或土地神,有小鬼手捧珊瑚和莲藕恭送罗汉过海。在中国佛教寺院中常见十六罗汉十八罗汉及五百罗汉塑像,而这个故事源自唐《法住记》所述佛陀涅磐时令十六个大罗汉常住世间说法做众生福田。

我深感荣幸能亲眼目睹这些珍贵文物,它们不仅展示了中国古代陶瓷工艺技术之高超,更让我们领略到那段历史时期文化艺术风貌的一抔尘埃。如果你也有兴趣探索更多关于中国古代著名陶瓷作品的话,我们可以一起继续这段旅程,不知何处又将遇见怎样的奇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