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上海博物馆藏明代景德镇瓷器欣赏人物与陶瓷制品成型方法的融合
在上海博物馆中,藏有一件精美的明代景德镇青花团龙纹烛台,该烛台是两件成对烛台中的一个。它由一根高49.2厘米的烛碗、一个直径12.4厘米的烛碗口和一个直径18.5厘米的地基组成。这些部分可以独立移动,但整体设计使得它们可以连同地基一起使用。
该烛台外部采用了青花装饰,绘有十组从上到下的图案,其中包括花卉、边饰以及题记侧面描绘的团龙纹。这类青花装饰在明代晚期开始流行于景德镇,但绝对纪年的作品相比之下较为罕见,尤其是成对作品。
最值得研究的是这款烛台上的绝对纪年,这个纪年被书写在底座外部,上面的文本详细说明了制作时间为“大明国直隶徽州府歙县滚绣乡行里潭滨礼堂大社居首居,信黄舜耕……黄明天启元年仲夏月谷旦立”。根据这段文字,我们知道黄舜耕是一个地方的大户人家,他所处的地位非常显赫。在《周易》中,“首居”这个词汇被解释为六爻自下而上,从足往上到头,因此,在当时社会中,“首居”指的是最高层次的人物。
此外,这套定烧瓷器可能与其他具有相同特征的器皿存在关联,比如日本的一件保存完好的相似型号的香炉和一副锡纸盒。此类“五供”器皿通常由香炉、一对瓶子、一副灯具或蜡制品组成,并且这种类型在明朝艺术作品中经常出现。
关于定烧这一技艺,它涉及一种特殊釉料技术,可以创造出独特而优雅的色彩效果。此种釉料不仅能够提供丰富多样的颜色,还能使其保持长久不变。在定烧工艺中,一些瓷器还会采用雕刻或印刷技术来增添额外装饰元素,如透雕或者浮雕等。
总之,这件古董燃放着一种古老而神秘的情感,它不仅展现了一种文化传统,也反映了那时社会各阶层之间关系复杂的情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