毕加索高清作品亚威农少女
著名的画家巴布洛·路伊兹·毕加索,出生于西班牙,堪称西方美术界中最具影响力的现代派作家。毕加索于1881年10月诞生在马拉加,这是一个西班牙的小镇,幼年的毕加索就接受过高水平的美术教育。青年时期的毕加索对西班牙战争中苦难的穷人深表怜惜,于是参加了共和保卫战。虽然经历过战争,但是并没有影响到毕加索的想象力和丰富的创作力。在他创作的绘画作品中时常会出现不同风格的笔法,但对西方美术影响最大的还是以立体主义风格为基础的画家和作品,毕加索最早的立体作品《亚威农少女》完成于1907年,此时的他生活穷苦,生活在洗衣房的大楼中,但他的作品已经受到黑人艺术及一些心理学的浸染。画中描绘的亚威农是一条街名,被当地称为“花街”,因此当地人给他的作品起了另一个名字《青楼少女》,以此与描绘的花街相呼应。曾有评论家说,作品想要展现这幅画的主题思想是罪恶的酬劳,并不包含什么思想,也没有对当时的社会进行讽刺,更不用说什么不公平。作品中仅是展现出作者儿童般活跃的思想、想象力和事物的多面性等,画面中充斥着丰富的色彩,具有绝对的寓意和装饰作用。
毕加索《亚威农少女》
根据权威的时间记载,毕加索创作并完成《亚威农少女》的时间不超过1907年的8月。对于该作品则曾做过多个底稿,最早的底稿出现的当年的4月。作品的题目是他的一位朋友安德烈·萨勒蒙在一次巧合的时间起的,并不是毕加索起的。他的朋友是一位法国作家,初见此画时,便对毕加索开起了玩笑,看到这幅画就联想到了巴塞罗那出了名的亚威农街,因此毕加索将画名定为此。虽然作者早在1907年便完成了作品,后20年中却从未展出过作品《亚威农少女》,虽然民众并未欣赏过,但是作品已深深吸引了有机会一睹它风采的人。1980年让笔者记忆深刻,当时第一次欣赏毕加索的画册,当首次见到这幅画时,无法用语言表达激动的心情。突然见到真实的作品,与笔者想象中展现的风格完全不同,此时的《亚威农少女》使人热血沸腾。作品中使用了较多的颜色基调,共展现出5种不同女性的面容。在画中我们可以看到蓝色,这是象征着毕加索经历的1900年到1904年间,还有后续2年的玫瑰红阶段,再后来2年间的黑人绘画阶段以及1909年至1914年崛起的立体主义绘画时期。在法兰西绘画工艺与巴塞罗那式的绘画技巧融合后,在《亚威农少女》中,作者向观者展现了一种新型的跨越柔弱的色彩。当时的毕加索不仅受到古希腊雕刻技巧的熏陶,还受到了高更和黑人艺术的熏陶,使得其创作的人物形象也出现变化。如果对《亚威农少女》的笔法深入分析,不难发现还有野兽派的风格体现在作品中,也可以说作品也受到他的友人马蒂斯和德兰画风的影响。这些都表现出作品使用的手法并不是先例,而是借鉴了大量的作品后开始的,可以说是作者进行融合和突破的结果,为毕加索后续的创作打下了扎实的基础。
毕加索《亚威农少女》局部左边少女
《亚威农少女》不仅题目是偶然取得,就连作品创作时的目的和核心思想也不是必然的,可以说是领导着时代前进的一种新型的视角画法,随后发展起来的未来派和现实派等都受到了毕加索的影响和引导。作品中展现的新型绘画手法、创作语言、不同的生活现象以及独特的观察角度等,都是通过作品《亚威农少女》展现在观者面前,并不是出自所谓的宣言等,这些都激发观者的思考。对于毕加索的评价,热尔特律德·斯坦曾这样说,当今世上也只有毕加索能够准确、清晰地掌握19世纪和20世纪的生活现状,并借助美术展现出来。毕加索观念中的西方舞台是上帝的最后归宿,因此他在创作《亚威农少女》时采用了抛弃上帝形象的创作,打破了儿时守旧的作画手法,为美术作品时创了一个新的未来。
毕加索《亚威农少女》局部少女的脸庞
毕加索创作的《亚威农少女》可以称得上是一幅综合作品。如果不存在这幅作品,大众可能会对毕加索经历的蓝色时期以及玫瑰色阶段有更好的理解,而该作品隐藏了此时的过渡期。人的本性就是对现状永远不知足,全部的对象都逃脱不了被抛弃的命运,不仅人无法逃离这种境况,画也是如此。我们看到的《亚威农少女》是作者打破传统绘画形式,开创新型方式的作品,但当我们开始重视悲惨的生活时,能否感受到一种高贵的生活正被极强的力量所创造。在一定程度上可以理解为表面上被毁坏的是旧人的风貌,实际上是作者本人的形象,《亚威农少女》中体现的不仅抛弃了旧时的种种,还突出的塑造出5种不同的人物风格,深深地烙印在现代西方美术历史中。毕加索的创作不仅对当时的艺术进行了挑战,还深深地刺痛了那些所谓好画的创作者的心脏,让他们进行自我思考。
《亚威农少女》中色彩的调制充满着刺激与,带给观者让人震惊的视觉体验。画面中出现的样貌丑陋没有感官形象的女人在以往的西方美术界中从未出现过,可以用怪模怪样来形容画中的女郎:首先看到的是两位中心位置的女性,她们并没有女性独有的柔软身躯,却带有少许的古典美,完全侧面的鼻子出现在正面的脸颊上,好比是强加在脸上一样。而在中间女性的左边出现的是一位侧脸的女性,此时眼睛对她来说却是正面的,身体的各种部分都无法分清是哪里,即使看清是一条腿,但是却不知是左边的还是右边的,裸露在外面的右手指尖更像是一个脚趾,而不是手指。更丑陋的女性可以说是中心者的右侧,这两位裸女可以用无法直视来形容,藏在深处的那个更像是带了丑陋的面具一般。而最后一位也是最前面的女性,给我们的感觉就是完全背着,唯一面向我们的是扭曲的脸,身体各部分关联也是错误的,倘若有人想模拟她的姿势,颈骨肯定折断了。
即使见过各种风格作品的蒙马尔特在面对如此恐怖的作品也感到迷茫,更有甚者,毕加索应吊死在这幅画的后面。他们打死也不会意识到,毕加索的创作正是开启新一代的美术变革,一个新颖独特的画派正在产生,并借助他的作品向世人展示真实生活。立体派特有的焦点不再聚集的特性被毕加索应用到该幅作品中。也可以理解为,作画对象在一个固定间断的空间中不再是绘画的焦点,而是转变到具有多层面的立体角度。因此作品创作的作品不再采用单一的视角和焦点,而是突破性地选择多种层面和观察点。因此本体论的转变是方的直接结果:造就了该幅作品具有多重的意义和内涵,可以说是一幅先驱之作。
作者毕加索在创作该幅作品时曾呼喊过“让风雅灭绝吧”,因此四射的他此时创作的女性不再具有理性时期的那种甜美、柔和、高贵和典雅,并不会像达·芬奇创作的温柔、高贵的蒙娜丽莎,也没有表现出拉斐尔绘画下美丽的圣母形象,也没有伦勃朗构造的、丰满的女子,更不用说会塑造成雷诺阿式的充满芬芳的女性等。在毕加索的眼中,对所有的事情都充满怀疑,对所有的对象都持有批判式的观点。不可否认的说,在人类本性飞速发展的年代,性的存在同样抑郁,生活同样存在忧愁,不管是其他画家还是毕加索所处的困难的时期,因此内心深处都存在无限的忧愁、苦闷、孤独等,此时我们也会发出疑问,在高速发展的机器年代,为何人们获得的是心灵的、丑陋的身后以及对战争表现的害怕?为何不是人们所期望的美满生活?所以毕加索与尼采、叔本华等著名画家生活的年代是相同的,当时的年代是一个道德标准不再稳固、人类理性存在质疑的非理性阶段。毕加索身上也有哲人的苦楚,当然哲人的觉察自然也成为毕加索的觉察。因此冒犯神的场景才会出现在毕加索的画中,这些也都受到黑人艺术的浸染,将作品中的人物形象塑造得丑陋,这种笔法既打破了掩饰在文明理性阶段的面纱,也表现出对文明时代纯真和野性的向往。所以黑人阶段也被看成是《亚威农少女》阶段,在小镇亚威农里,一群穿着艳丽的妓女在招揽生意,她们毫无顾忌的挑逗形象仿佛在向世间的真实进行挑战,不再被所谓的伦理制度所束缚。不再在意别人的眼光,活在眼下的时代才是道理。小镇上不管是未现身的嫖客还是妓女都代表着在苦闷生活中追求快乐的人。当时的嫖客似乎对当时苦闷的社会进行宣泄,并从精神上补偿自己即将被淹没在丑陋社会中的生命。妓女对这些嫖客可以一眼看穿。倘若她们是妓女,她们应该具有妩媚的姿色,是一群被赏玩和压迫的人,而在毕加索的作品中,她们丰满的身躯则被抽象出来,并以几何图形的姿态展现在观者面前,总之,毕加索创作的作品不像罗丹塑造容貌老化的老妓女,也不像德加塑造的生活穷苦的舞女,毕加索塑造的丑女形象就是对现实的批判。在她们的眼中,这个世界是何等的好笑,好像她们宛如旗帜的抬起的手臂,面对世人出售的良心、神明、信念,她们出售的只是肉体,她们的存在只是在一个小镇上,而大众却生活在“哲学的妓院”里(《哲学的妓院》是该幅作品早期的名字)。这样说也是有道理的,一旦人能够轻松地出售自己的信仰和灵魂时,他们也就是不干净的妓女?而受战争之苦,被压迫,被时代文明,被信奉的理念所抛弃的人们不正是被的对象吗?所以,毕加索创作的《亚威农少女》不仅内容丰富,意义层面广,也具有较多的理解。在一定程度上说,“亚威农少女”所指的对象已经被毕加索跨越了,作者能够借助高度聚集的力量观察大众没有观察到的空间,所以“亚威农少女”具有的主题思想正是原型意象所要展现的内容。
毕加索曾对自己的作品做出这样的评价,就因为其绘画很糟糕,才成就了他与世俗不同的技巧。这种与世俗狂躁不同的安静、勇敢的气魄正展现出作者伟大的一面。人们应该在孤情变化后对美好的事物充满想象,也要对遭遇过困难的或是受到破坏的事情表示出爱心,只有内心充满爱心,画家才能创造出最真实的作品,也只有在爱心的推动下,生存与冲突的、各种各样的生活形式中,才能保持艺术拥有的个性化的表现形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