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画作品应该有个终极去处
我劝所有购买艺术品的人,如果不是出于对一件物品的喜欢,而做收藏增值的发财梦,即使增值是可能的,未来不确定的增值部分一定已经被向你推销增值概念的人预支了。
观众在香港佳士得2015年春拍预展上参观。(资料图片)
1990年前后,日本经济过热时购买的世界一流名画,20多年来有记录通过拍卖回到西方的,基本没有增值,而同期美国经济增长1倍以上,这无疑对我们当今的天价拍品未来有所昭示。当今艺术品市场正处于疯狂炒作后的回归,每到拍卖季就有人以龙头拍卖公司的一两件龙头拍品预测艺术品市场开始回暖,他们总是唯恐天下艺术品价格走低,为艺术品拍出天价而兴奋。
前几年几件4亿多的天价拍品,水落石出后纷纷暴露出虚假成交或成交后未实际完成交易。天价的示范与做发财梦的投资客联动,他们经常高价竞得拍品,并不提货,等待下一个拍卖季的行情,涨了提货换一家拍卖行继续拍卖,或掮给一位富商赚取差价,跌了就逃单。有一份统计,说成交千万以上的拍品,未付款的比例是:2011年51%、2012年56%、2013年56%。尽管如此,并不影响有实力的真正买家对一流艺术品的角逐。随着社会财富的增加,有限的传世艺术品总是那么稀缺。我们完全相信一两个亿左右成交的精品确实是事实,并且这些巨额艺术品的产生与低端市场的走势一点关系都没有。这是有钱人的消费,不是投资。
不管时代如何变化,传世的一流艺术品代表人们对过去时代艺术成就的认定,有着永恒的价值,但价格取决于人们的购买意愿。随着未来经济发展常态化,人们的消费理念会趋向于理性,属于中国的艺术品,不会价格一直上涨捅破天,而是会围绕价值涨跌互现。越是离我们近的艺术家,身份越不肯定,他们尚有待于历史的进一步淘汰。在拍卖会上,20世纪100年的书画作品数量远远超过整个古代书画的数十倍,这类能够被一流拍卖公司看重的书画,其基本价值或许没有问题,但未来价格不会只涨不跌,它们的去向有待于未来人的认识对其消化和分流。
当代处于流通领域的艺术品,未来去向不外乎几种:一、走进各类艺术博物馆或地方史陈列馆,成为典藏。需要指出的是当今一哄而起的民营美术馆或艺术馆,多数属于经营实体,它们只是画廊的另一种称呼;若是非经营性的,有些可能会进入政府运营序列,有些则继续维持惨淡经营;作为企业附属的,则随母体企业一荣俱荣、一衰俱衰,藏品最终仍要流向市场接受检验。二、成为有钱人的财富秘藏,这类真正具有财富价值的艺术品,往往是高颜值的或举世公认的顶尖艺术家的作品。三、作为学术研究者的资料或特殊爱好者的收藏,此类一般限于地域性、或有特殊背景流传不广的书画家。四、极少作为观赏性的实际消费,则存在于极富有和极不富有两种人群,所消费的品种也是两个极端。
普通大众手中的书画作品数量超过上拍的数百倍,未来将去何处?试想,现在能够上拍的艺术品还要进一步被淘汰,不能上拍的低端书画会在未来跻身于拍卖吗?《2015全球艺术品市场报告》有个数据:不到1%的艺术家作品,贡献了全球近一半的销售额。我估计,民间的许多艺术品仍不在另一半的销售额里。我们不妨到西方发达国家去考察一下古玩店,所售的东西方艺术品都比我们本土低很多,尽管近年来我国的淘宝大军涌向海外,已经把价格买上去了。仍以日本古玩店的低端书画为例,近来不断有淘客将这些古旧日本画运回中国充当线上交易品种,在日本收购价大概就几十元人民币,到国内却能卖七八百,一两千。我看不是我们比日本人更有钱,而是这些旧画比当今国内流行的新画确实有些性价优势,但我并不认为一点点性价比优势就代表其有价值。我在这些画里还发现有些为中国人所画,这种画有海派的影子和日本画的单薄,估计是晚清漂洋过海到日本走穴的画家作品。这也昭示了我们当前大量低端书画作品的未来归宿,我认为大众藏品只能是未来古玩市场的货源,进不了古玩店的则会沦落到旧货堆里,等待有收求旧物癖好的人去挑选。
我劝所有购买艺术品的人,如果不是出于对一件物品的喜欢,而做收藏增值的发财梦,即使增值是可能的,未来不确定的增值部分一定已经被向你推销增值概念的人预支了。如果确信艺术品未来能够普遍增值,那么未来出生的艺术家去干什么呢?增值后的艺术品终极去处又在哪里呢?我认为,每个时代的艺术品只能着眼当下的消费使用,在流传中进入下个时代并接受筛选,只有极少数能成为传世经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