鲜花养护

艺术景观碰撞大运活力成都双年展如何让城市保持活力

2023成都双年展现场

体育和艺术盛事是城市文化活力的强心剂,从功利的角度来看它们的作用在于反哺城市的经济建设和刺激社会互动,为城市提供更优良的营商环境与城市景观,吸引更多的外来投资与人口,加强居民和社群之间的连接。另一方面,城市的文化活力需要通过长效持久的艺术公共事件,为人们提供向内自省的时间,对身处环境的反思和质询,以及和而不同的包容态度,这就是城市创新力的源泉,艺术也是从这个角度塑造特有的城市精神。

上世纪90年代,我住在杜甫草堂附近,二环路以外放眼全是农田。那时成都最热闹的是足球,家里的第一台长虹彩电也是为了看四川全兴队比赛而买的,通过电视转播雄起的助威口号响彻全国,成为成都留给那个时代的关键词,至今仍然流淌在全国球迷的记忆里。斗转星移,之后的成都足球虽然经历了无人问津的岁月,可是当凤凰山球场的灯光被点亮,3万成都球迷雄起的助威声再次回荡在蓉城夜空,哪怕隔着手机屏幕,依然情绪激荡,在这同一时空,出生在这里的人们,新加入这里的人们,加深着对这座城市的认同感,开始融入到这座城市的精神塑造。成都双年展对于成都民众来说,就是艺术领域的凤凰山,只不过相较于体育赛事,艺术对城市文化活力的激发则是一股更为绵长深沉的力量。

凤凰山与天府艺术公园(图源网络)

唤醒成都关于艺术的文化记忆

成都这座城市对艺术有种神秘的吸引力,1995年水的保护者艺术项目让行为和装置艺术第一次在成都街头出现,其实是艺术家的一次心血来潮,正如发起人贝特西·达蒙所说很多人问我为什么将艺术项目选址成都,实际情况是,本应选择西安,但我不喜欢墨守成规,所以我就选择成都 。而巧合的是艺术项目正赶上成都市政府着手于府南河清淤治理计划,才使艺术项目得以顺利报批实施。本土艺术家戴光郁、刘成英、曾循、朱罡、尹晓峰、何启超、杨建兰、杨青等人也积极参与项目,艺术家通过在城市街头的艺术实践,向社会呼吁着对水资源的保护,同时也得到媒体和城市管理者的支持,并最终促成了一段艺术与城市共生的佳话。可是艺术家们那时的热忱与在场,经不住时间长河的冲刷,当代艺术也在这座城市的集体记忆中渐渐模糊,即使活水公园依旧充满着欢声笑语。

朱曉峰和Kristin Caskey的首个「水的保卫者」会议/华西都市报报道/戴光裕作品图/活水公园玩水(图源网络)

幸运的是成都有幸拥有一群热爱这座城市的艺术家,让城市的艺术氛围有了支点,张晓刚和唐蕾开设的小酒馆,何多苓与翟永明开办的白夜酒吧,让生活在玉林片区的艺术家们有了自己的基地,这种以自我寻找和抱团生活的热闹方式,让成都的文艺群落形成了非常牢固的力量,营造着特有的文化艺术氛围。但成都的大多数却未知晓,也未曾靠近,艺术似乎只是在艺术圈里热闹非凡。如同夜晚江边的渔火,偶尔让岸边的有心人看见。

何多苓,带阁楼的房子(44幅),2023成都双年展参展作品/张晓刚,舞台5号:羽衣甘蓝,2023成都双年展现场/小酒馆/小酒馆2合影/白夜酒吧(除张晓刚外图源网络)

但唤醒成都关于艺术的文化记忆,不能只是依靠生活在本土的知名艺术家所形成的艺术氛围,也不仅仅是通过单个的展览或是机构去不断重复和衍生,更重要的是需要一个持久的大体量的文化仪式让更大的社会群体和社会力量参与进来,不断活化城市关于艺术的文化记忆,使之成为一个更大群体的认同性和独特性。

成都双年展-串联整合城市的艺术星图

成都艺术行业的迅猛发展,画廊、美术馆等艺术机构的层出叠现,渐渐使得城市与艺术相互隔岸观火的状态得到转变。1998年在成都出现了全国最早的三大民营美术馆之一的上河美术馆,黄专、吕澎等国内著名的艺术策展人在这里策划了系列中国当代艺术展。两年后,成都现代艺术馆成立,先后举办大型展览世纪之门:1979-1999中国艺术邀请展;2003年,周春芽、郭伟、赵能智、杨冕在成都的西南边蓝顶艺术区就此诞生,随后四川大学美术馆、成都当代美术馆、成都当代影像馆、文轩美术馆、许燎源现代设计艺术博物馆、何多苓美术馆、upon现场艺术档案馆、K空间、那特画廊、千高原艺术空间、麓湖·A4美术馆、知美术馆、廊桥当代艺术空间、大浦当代艺术馆等200余家艺术展览空间或机构相继建立,在城市内部形成网状布局的艺术传播终端,让艺术家与公众之间的关系变得多元而交互,联结而共生。曾经以功成名就的本土艺术家为中心,形成的艺术图景和氛围,也在这时慢慢地与城市主流生活开始更加频繁的互动,使在地化美学得以勃兴,艺术内容通过这些空间机构的传播,加速参与到城市居民对理想式成都生活的憧憬中。

成都当代美术馆、成都当代影像馆、蓝顶美术馆、何多苓美术馆、A4美术馆、大浦、k·Gallery(图源网络)

林林总总各自开花的艺术机构所呈现出非整合的差异状态,再加上旧空间的消失与新空间的登场,使得成都的艺术生态处于迭代的流变之中,而这就导致艺术传播的影响力及持续性也难以得到有效评估;艺术给城市文化生活带来的创造性与开拓性也很难得以深入,艺术受众的圈层也没有明显的延展。因此成都需要一场持久的文化仪式,为城市的文化生活带来整合的长效机制,更加开放和多元的审美视野,尤为重要的是,让更多的居民参与到城市文化艺术的公共事件中来,一起构建集体的文化记忆,与城市有着伴生关系的双年展,无疑是绝佳的载体。今年7月刚刚开幕的2023成都双年展,通过设置24场平行展的方式,从规模上几乎涵盖成都本土活跃的文化艺术机构,从一环至绕城高速外,从社区到校园,从美术馆到城市展厅,形成了一张城市艺术星图。正如本土艺术家周春芽对成都双年展的评价:这不仅是一个很多艺术家参与的活动,更重要的是跟这座城市发生了联系。双年展体现了一个城市的精神、文明、文化的底蕴,体现了一座城市的整体参与感。只有当城市居民广泛地参与到艺术活动当中,艺术才能成为一股塑造城市精神的持久力量与活力。

作为助记资料的成都双年展

我们可以看到,2021成都双年展作为后疫情时代全球城市双年展之最。留下许多现象级的数据,展陈面积超2.4万平方米,272位/组艺术家或艺术团体506件/组作品,超百万的观展人数,单人平均观展时间3小时,相关话题热度在各个平台居高不下,抖音相关播放量超过550万;小红书相关阅读量多达239万;微博平台拥有2253万相关浏览量 。海量的数据已经证明,成都双年展吸引了大量的本土观众活跃讨论,正是由于这种活跃的讨论,将原本个体文化记忆的共享行为,变成了群体记忆的传播,虽然这种文化记忆实践不具备类似纪念物的永久性,但同教科书、纪念馆或集体活动一样,可以促进集体记忆的形成,在当文化活动成为城市的群体记忆时,群体的回忆又能够使群体本身保持一致性,这也是集体记忆形成的基础 。正如本次2023成都双年展艺术总监吕澎所说:持久性是一个城市的双年展的关键点。没有持久性,就难以形成一个城市在艺术文化方面的独特性格。古蜀人对这片热土的想象、感悟与洞察,通过金沙的太阳神鸟,三星堆的青铜面具,东汉时期的俳优俑穿越时空与今天生活在这里的人们发生着记忆的共振,文化的连续性是成都拥有强大城市生命基因的重要原因,成都双年展正是这文化使命的一部分,通过艺术作品激发着如今人们的历史意识和身份认同。其极高的民众参与度,以及引发的或关于艺术,或关于城市的激烈讨论,成为成都双年展最大的价值所在,激发城市文化活力的力量所在。

2023成都双年展现场

2023成都双年展-持续为每个观众供给丰富的文化内涵

借用阿瑟·丹托(Arthur·Danto 1964)界定现代艺术的观点,现代艺术的其中一项特征是借助隐喻对被其省略的历史、理论当中需待解决问题的发问、质询和推理,而观众需要介入到这场发问、质询和推理的讨论中。 与上文所讲到的形成群体记忆的讨论不同,它是发生在观看者内部,是由艺术品引发的个体的感悟。2023成都双年展通过邀请22个国家及地区的235位艺术家带来476件艺术作品,将全球化的宏观叙事,多样的个体感悟都集中在同一时空发生,比如本次双年展的参展比利时艺术家汉斯·欧普·德·贝克(Hans Op de Beeck)的作品《静默表演(三)》主题涉及人类在与建筑和自然的互动中如何人性化开放空间,试图创造意义、身份和对时间的逻辑互动。

(汉斯·欧普·德·贝克,静默表演(三),影像,2023成都双年展现场

艺术家施慧则注重个人对材料的感悟和把握,在研究材料的同时来呈现一种材料的文化性和生命的体察。

施慧,书非书,2023年成都双年展现场/施慧,一千年以后,2023年成都双年展现场

艺术家徐冰的作品《英文方块字书法教室》,让观众参与到学习艺术家创造的英语文化的东方书法,使参与者获得一种从未有过的经验。在这种既熟悉又陌生的转换中,人们对文化的旧有概念受到挑战,从而打开更多思维的空间,以找回认知的原点。

徐冰,英文方块字书法教室,2023年成都双年展现场

本次成都双年展以时间引力为主题,探讨我们对于时间的不同认识,和时间背后所蕴含的社会精细化分工、个人的内在感知,以及时间与地貌变迁和生命之间的关联,策展人们对艺术品进行精心的脉络梳理,将整个展览分为未来考古、瞬间永恒、瞻星成梦、空间感知、星链计划、大地回声、心之所向七大板块,让观众与大量的艺术作品进行内在的人际传播。丰富多样的艺术符号承载着多元的完整的经验,观众在与艺术作品互动的过程中的感悟和反思,在媒介文本上也会有所体现,不断勾连和创造出新的文化内涵 。

我们谈论成都深厚的文化底蕴时,是从历史资源中寻找能够在当下获得理解、体验和认同价值的真历史,是当代人基于现实的生活和精神需要从记忆中发掘和建构起来的意象、意义和情感内涵。我衷心地希望成都双年展可以持久长效地办下去,为当代的成都民众构建鲜活的集体记忆,也是为城市构建可理解、可分享和可持续发展的共同未来。


参考文献:

①水的保衛者讲座:探討「水的保衛者」作為一系列由社區推動的協作式、參與式的表演,如何豐富了中國行為藝術的藝術史觀念,2018年11月1日 ,亚洲艺术档案网站,https://aaa.org.hk/tc/programmes/programmes/keepers-of-the-waters.

②成都双年展迎来第100万名观众,2022年07月04日,人民网官方网站,http://sc.people.com.cn/n2/2022/0704/c345167-40022231.html

③[德]哈拉尔德·韦尔策编《社会记忆:历史、回忆、传承》, 季斌、王立君、白锡堃译, (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7年版, 第4-6页。

④Arthur Danto,The Journal of Philosophy, Vol. 61, No. 19, American Philosophical Association Eastern Division Sixty-First Annual Meeting. (Oct. 15, 1964), pp. 571-584.

⑤[美]道格拉斯·凯尔纳:《媒体文化:介于现代与后现代之间的文化研究认同性与》,丁宁译,7页、11页,北京,商务印书馆,20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