鲜花养护

中国古代瓷器之烧造难在何处

柴窑烧造难在何处?探秘古代瓷器烧制之谜

景德镇的柴窑因其独特的烧松柴技术而闻名,称为镇窑。在过去,这项技术完全由家族行帮垄断,师傅通过言传身教教授新一代,不轻易外传。每次烧窑前,都需要请经验丰富的挛窑户检修,以确保操作安全。一次性使用60-80次后,整个窑炉需要重建,每公斤瓷器制作需消耗2-3公斤松柴,大型蛋型窑一次可烧10-15吨日用瓷器,共需25-40吨松柴,小型窑则更高比例,更高成本。

然而,在50年代末期,当景德镇开始改用煤和油作为燃料时,发现祖辈们使用的配釉已经无法适应新的燃料条件。高温下,配釉粘度降低且釉面容易变黄、沉碳、烟熏。这反映出燃料改进后的温度曲线和内物质元素发生了变化,使得古老石灰釉不再适用,而必须改革成长石釉,又称5311釉。

在古代老柴窑中,那些天然氧化物含量高的着色材料在部分胎釉接合处形成了一条红色的边缘,这是其特征之一。在老柴窑环境中,可以有效地控制这些危害性的氧化物,同时还能创造出白里泛青玉质效果,让人惊叹巧夺天工。

与之相比,现代煤、气、电等其他方式都做不到。而那些模仿古代技艺的人,如果按照古代配钧技术进行,他们必须使用同样的木材来烧制,即使是利用计算机控制温度变化,也只能解决一些“粘度”问题,但无法复现原有效应。

这就是为什么人们被木材烧制陶瓷所吸引,它具有很高的随机性,只要掌握大原则,其它呈现就视为随机结果的一种表现。而这种随机性本身就是一种美感,是木材陶瓷迷人的地方,每次出炉总会有意想不到的收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