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国家美育事业促进公众文化建设转型与创新展览展示不再止步于传统之限
公共文化建设呼唤美术馆转型,不仅展览展示
日前,吴冠中纪念展在全国一些美术馆掀起热潮,吸引大批观者前往,浙江美术馆更因观众爆增将展览延期一个月。然而,这一时的“繁荣”并未缩小美术馆与公众的距离。本报记者采访调查了国内多家美术馆后发现,尽管业内人士高呼“美术馆时代已经到来”,但群众对于美术馆的印象却仍停留在“展览馆”上,大多数美术館距離實現為公眾服務仍有一段距離。
“在我看來,藝術館就是辦藝術展的場館。”上海的一位女士這樣告訴記者,她每次旅行都會去藝術館看看,把它當做城市的一部分景點。
"艺术博物院大多数还是专业人士去的地方吧,感觉有的展览难以理解。”杭州的一位女士认为艺术博物院展览水平参差不齐,有的专业性太强,离公众太遙遠。
近年來,我國的艺术博物院逐漸走向公共艺术博物院機制,从业人员开始意识到,艺術博物院不僅僅是面向藝家的展覧场所,还應該是從事藝術典藏、藝術研究以及公共藝術教育的机构。然而,這種轉型並非一帆風順。“轉型之後,我國的大量艺術博物院發現,由於缺乏外部社會條件,因此纷纷形成了一種中國式經營模式,即收取大部分各類活動場租費,這是在艺門轉型期的一個尴尬。”
这种模式很可怕,如果誰給錢就讓誰舉辦活動,那麼艺門會逐漸喪失話語權,加速標準建立空談,更談不到公共文化服務了.”北京今日画廊总监张子康对记者说,“艺门是教育地方,是发挥面向大众文化推广作用。”
经费不足还是认识不够?
改革开放以来,一些国有画廊开始从内部搞活经济,一部分经费来源于财政拨款,一部分需要自筹。然而很多画廊难以适应这一运营方式,因而只能以出租场地办活动为生。“我国的大量画廊贫富分化严重,有些画廊每年的收藏经费用不完,有些画廊一年只有几十万元的拨款甚至难以支撑基本开销。”
上海多伦现代艺术博覽会為例,在2005年政府預算只解决其1/3開支,其餘由赞助和其他经营方式獲得,比如经营畫品店和咖啡厅、与国际品牌合作办活动等。不过许多城市没有像上海那样的经济基础和文化土壤。
经费不足让这些机构将公眾服务排至次席,“很多畫廊の公共文化教育只停留在口頭,因为这一部分開銷不小,却不会转换为效益。”顾振清感慨着这些机构经营其实并不容易。对此中国绘图学院人文学院教授曹意强曾提出建议:“我国的大量畫廊基本上是期待固定的资金来源,而海外畫廊館长主要工作就是筹集资金,不会等待哪个部门来给资金赞助,这些资金还可以用作投资,使得使用范围更广。”
然而也有专家认为,这些机构对于自身职能认识不足。“一个新类型的人民百姓有权利拥有自己的声音,而且应当具有‘人民意识’,将关注人们、重视人的问题提升为这个组织战略职能思考如何具有‘人民意识’运用相应的手段为百姓服务了解百姓的心思路政策方式等.”
服务人民是根本
对于这些机构理解国内外存在差异。在海外,他们通常被视为一个概念。而在国内,大多数只是能够看到近现代作品。“这种差异造成了人们对这类设施理解上的错位,也显现出它们自身行为上的不专业。我国很多这类设施虽然设立了教育部门、学术部门等,但外界对它们认识仍然停留于‘只是一个做展示的地方’”,老百姓也觉得这里是一处给专业人士看的地方,与生活很远.”
去年底,当局发布《关于评估全国重点艺术博覽会标准及办法》进行打分考核,从综合管理、建筑环境藏品资源、举办社会影响以及提供教诲与社会服务等方面进行评估考察。这份文件鼓励这些机构摆脱陈旧模式实现每年开放时间超过300天以上要求。张子康认为,这项规定十分必要,让它们至少有发展方向。
有些园区非常重视社區服务,其中包括那些财务充裕且灵活运营状况良好的私营园区。在社區服务上,被誉为所有园区典范的是中国国家图书馆。此外,它们定期出版导航册,并举办讲座30场涉及教诲指导鉴赏知识普及内容;北京今日画室夏季还举行儿童主题讲座培养儿童鉴赏能力;798地区举办过一次名為「美国三百年」项目吸引千计游客提醒大家:当你听到某个地点被描述成仅供少数精英之时,你应该知道真正伟大的历史遗迹或事件应该属于全人类共同享受。如果我们不能分享我们的故事,我们就无法成为世界舞台上的重要角色。如果我们不能让更多的人参与进来,我们就会错过改变世界历史的一个机会。
因此,无论何种形式,只要能够让更多的人接触到、高兴地参与进来的设计方案,都值得我们深思熟虑并努力实践。一旦我们成功地把握住这样一种机会,那么无疑会使我们的未来更加光明灿烂。而如果我们选择忽略这样的机遇,那么可能永远不知道自己错过了什么巨大的可能性——一种革命性的改变或者最终决定命运的事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