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在陶瓷工艺学第二版中明代成化瓷器的麻仓土胎骨造型及釉色又具有哪些独特之处呢
在《陶瓷工艺学第二版》中,明代成化皇帝的畸恋故事又是怎样一番情景呢?他为专宠万贵妃宁愿绝后,这份感情之深,实乃百年难遇。成化皇帝虽然政务不多,但在对待万贵妃方面,他却表现出了极其个性的一面。他为取悦于万贵妃而创造了鸡缸杯,这件瓷器的图案源自宋代《子母鸡图》,体现了皇帝对过去时光的怀念和对家庭幸福、子孙满堂的美好祝愿。
明朝成化瓷器以斗彩最为出名,同时也有一些青花和单色釉色的作品,它们各具特色。这些作品大多由景德镇官窑烧制,也有一些民间窑产品。尽管数量比宣德时期少,但品种繁多,色彩斑斓,是明代瓷器鼎盛时期之一。这一时期,不仅官窑产品质量高且精细,而且民间产品亦有精美之处,具有典雅之风。
成化瓷器不仅艺术价值高,而且经济价值也很大。在最初阶段,当彩瓷刚出现的时候,其艺术价值还未被充分认识,因为人们已经习惯于宋代名窑素雅的瓷器风格。而清新雅致的青花瓷则迅速获得接受。不过,对彩瓷需要经过长时间来逐渐理解和欣赏。
至万历年间,成化彩瓷获得高度评价,有时候甚至超过宣德朝的作品。王士性的《广志绎》中写道:“浮梁景德镇,雄村十里,都火华山发焰,所以其下当有陶埴应之。本朝以宣、成二窑尾仕。宣窑以青花胜,成窑以五彩胜。”这说明了两种不同的技艺都达到了一定的水平,并且都是当时宫廷画院所选用的大师级别的人才制作出的物品。
到了清朝康熙、雍正年间,就出现了大量模仿着古代形象的手工艺人,他们甚至能够达到了假真难辨的地步,有时候连真正古董本身都不如模仿品。但无论如何,一旦仔细观察,便能发现它们之间存在差异。
在形式上,成化瓷器保持了早期明代的一些基本特点,如口外撇腹鼓丰满,让人感受到古朴稳重同时又带有自身独有的特色。大部分都是小巧日常生活用品,只有少数像永乐、宣德那样的巨型琢石器。此外,还有一些特殊款式如斗彩菊纹杯等,其中一些是比较罕见或特殊设计的小型器皿。
胎骨方面,大部分是薄体轻质,如同玉一般纯净精致,以“麻仓土”作为原料,因此呈肉红色透影牙印,而后世由于材料消失,此特征已不复存在;底足常露胎,无釉,有黄褐色或黑褐色斑点称作“米糊底”。
最后,在釉质与釉色的方面,大部分使用白釉肥厚平滑,如脂似玉,而其他颜色的单色彩釉也有,如鲜红 釉盘等,其中红釉层肥腴显得灿烂生动,由于气泡密集,使得光线闪射给人一种柔和悦目的感觉。此外还有黄 釉、蓝 釉及酱 釈等不同类型,每一种都展现出独特魅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