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广彩瓷器的秘密流落美国后陶器制作原料究竟是什么
在美国流落的广彩瓷器背后,有着一段浓墨重彩的历史。这些瓷器,不仅是中国与西方文化交流的见证,也是对陶器制作原料探究的一个谜题。
从清代初期开始,广州便成为中国外销瓷器的重要基地,其中以“广东十三行”闻名遐迩。这些行家不仅生产了大量的古典风格瓷器,还创造了一种新式产品——广彩瓷。这类瓷器吸收了明代传统技艺,同时融合西洋表现手法,通过彩绘和烘烧技术成形。
广彩瓷因其色彩鲜艳、金碧辉煌、构图严谨、绘工精细而受到欧洲人士青睐。在欧洲国家尤其是在美国,它们留存下来的数量远超过英国和法国。这意味着,在欧美回流的一些当年外销的广彩瓷引起了国内收藏市场上的极大兴趣,让这个曾被遗忘的小众艺术品走进了普通人的视野。
然而,对于那些深入研究中国外销瓷的人来说,他们知道最珍贵的是那些来自18世纪早期(乾隆和嘉庆时期)的高质量作品。这些作品色彩艳丽,画工精湛,是那一时代最好的代表。而随着鸦片战争后的贸易限制,以及19世纪初英国对中国商品征税政策,这些高质量作品逐渐减少,其后续产品质量也开始下降。
在美国,一些专家如赫伯特·彼得与南茜·斯吉夫,他们认为19世纪初至中叶所出口的大量中国陶磁品,如同经历过时间磨练后的宝石,而其中包括许多美丽而又独具匠心的广彩大碗、大盘等,这些都体现出东西文化交融的情景。
他们还指出,那时候西洋元素已渗透到每一个装饰题材中,不论是构图设计还是色彩技法,都既保留有东方神韵,又吸纳了异域情调。此乃该风格最基本之特点,欧美人称之为Rose Medallion,即玫瑰镶边花纹样式,以其独有的装饰题材内容及别致的手法和用色的方式来表达这种典型东西文化交流融合情况。
除了餐饮用具以外,还有各种陈设用具,如瓶、盘、缸等,它们多模仿西方艺术形式,以浓烈颜色和弯曲曼妙线条迎合当时欧美人的审美情趣。不少作品体现出浓厚洛可可艺术风格。因此,可以说,无论从哪个角度看待这批物件,都能感受到它们所承载的情感以及历史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