鲜花养护

艺术家不读书何来观念探索中国美术家协会的使命与梦想

在上海举办的书展上,我有幸两次参观,这场活动引起了我对当代文化氛围的一些思考。虽然人潮汹涌,但我不能完全排除是宣传推动了一部分人前往。此类现象或许能激发一些被鼓励的人群对于阅读的兴趣。

作为学艺术出身的人,我们最初是否也曾经历过相似的过程?我计划购买民间艺人的“手艺”相关书籍以及不同版本的当代艺术图录史。这让我反思了当前对“手艺”的贬低,以及对“观念”艺术热衷的情况。我常感到困惑:那些不注重文化阅读的当代艺术家们,为何突然强调所谓的“观念”性?

自从西方“观念”艺术进入中国,它就像一盏照亮我们视野的大灯。我们习惯于借用而非创造新词汇,是不是太高估自己的能力了呢?评论家和艺术家都为此感到窘迫,更别提那些未曾涉足这领域的人了。在这样一个国际化、现代化背景下,“观念”似乎成为了一个既时髦又具有国际影响力的词汇。

过去,社会地位较低的是那些精通技艺但思想表达有限的手工匠人。而绘画大师们,则努力超越技术之外,将其作品提升至更高层次——即思想和情感表达。这份斗争在今天仍然存在,只不过现在更多是在拓展它的边界,不断探索新的媒介、新材料、新工具和新理念。

然而,无论这些变化多么巨大,都始终围绕着主体——即真正意义上的“艺术”。如果脱离这个核心,即任何事物都可以称作“艺术”,那么最终,“藝術”的概念将被消解,专业将消失,而真正理解并欣赏它则变得无关紧要。

学习前先了解森林,然后再研究树木,这样的智慧也是适用的。在开始我们的专业旅程之前,我们应该首先把整个领域的地图印在脑海中,以便后续走进细节时不会迷路。尽管如此,对于学术深度与广度发展有一定的差异变化,但每个人都是通过不断学习来提高自己的潜力实现自身价值增长和职业发展。

因此,有理想追求卓越的艺术家除了掌握视觉表达之外,还应当关心社会、心理、哲学、科学等多方面知识技能,以丰富自身素养,从而使其融入到作品中。这些跨领域吸收知识及能力同样体现出了个人的风格品质,并探究了如何在人类文明中赋予《art》新的功能与时代价值意义。但是,我们必须回到《art》的本体去讨论增加内涵与创新问题,因为跨学科研究是基于《art》的基础上进行,如果离开这一点,就无法解决问题,或许只是误入歧途。

同时,由于受西方当代主义影响,许多中国美术家的行为仿佛只认可名为“观念”的东西,而忽略掉那原本属于他们自己历史传统中的技巧(手艺)。这种情况让我们不得不反思:“手艺”这个词背后的含义及其重要性,以及为什么有些人试图贬低它以抬高他们认为更加重要或更具现代性的某种形式或者概念——所谓的‘觀點’、“觀念”。

回顾历史,当年,那些成功如今成为知名画家的初衷很多时候就是简单的手绘技法。如果说没有这些基石般的手工技巧,就没有今日这样的成就。然而,在资源贫乏年代,我们往往需要更多时间去理解和欣赏复杂的事物,这也可能导致人们错误地认为只有拥有深厚文化底蕴才能做出伟大的作品。但实际上,并非所有取得成功的人都拥有一流的心灵触角,他们通常通过其他途径寻找启示,如实践经验等等。此处并不意味着缺乏文化知识是不值得尊敬,但确实有必要认识到目前普遍接受的一个错误信条:只有充满理论知识才能够创造杰出的作品。

关于西方藝術,我注意到一些西方藝術影響下的中國當代藝術活動,不僅讓我們對這種現象產生好奇,也讓我們思考為什麼會發生這樣的事情。一方面,這種趋势显示出一种开放性的态度;另一方面,也可能是一种向外展示自己现代性與国际性的方式。不难看出,一些并不了解根源却还想要讲述"觀點"或"觀念"故事的情境,其目的很简单,就是希望显得更加時尚且國際化,同时也希望骗过那些不知情的人民。这一切,都发生在一个正在寻求认同并尝试定义自我的国家里,它正试图找到属于自己的位置,并且尽快赶上世界舞台上的最新趋势,让世界看到中国特色的一面,同时也不忘记中华民族五千年的悠久历史和独特文明遗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