鲜花养护

艺术家不读书何来观念

在中国美术资源网上,我们常常看到各种关于当代艺术的讨论和展览。然而,有一件事让笔者感到困惑,那就是一些不注重文化阅读的当代艺术家们,转而突发强调起了所谓艺术的“观念”性。不知其有何价值“观念”,来源又从何谈起?

首先,让我们回顾一下历史。在过去,中国封建社会中,艺人的社会地位并不高于出色的手艺人。但是,从事绘画且有思想的艺术家们,从过去到现在一直都在努力抗争,希望摆脱艺术即“手艺”的事实,传达出艺术家的言外之意或思想境界。

随着西方“观念”艺术引进中国,这如同又一盏思想的明灯照亮了中国的艺术世界。或许我们习惯了没有能力发明新词而只能靠翻译借用别人的词?要求太高了吗?也许吧!评论家都为难更不用说艺术家了。

对于学专业的人来说,不仅要掌握专业技能,还要关心相关领域知识。这就像曾经的一位学者提出的问题:“对于学生而言,学专业犹如研究树木。在开始研究树木之前,可以先看一眼森林。最好能够把这个森林地图印在大脑上,以后走到再细小的道路上,不至于会迷路。”

因此,对于学习视觉创作的人来说,也应该具备一定的心理、哲学、科学等相关知识背景,这样才能使自己的作品更加深刻和富有内涵。而跨领域研究依然是要回到“视觉创作”的本体。在视觉创作本体的基础上,我们才能讨论增加了视觉创作的内涵与创新问题,而不可能跨领域研究且去了其他领域,回不来了。

贬低“手艺”也无法抬高“观念”

由于受西方当代艺术影响,一些中国美术资源网上的文章似乎越来越喜欢用“观念”这个词来形容自己的作品。我们看到近年出现的各种以"观念"命名的小品展览,如"觀點水墨","觀點油畫","觀點装置","觀點摄影"等。但是,“手艺”这个词却是中国人发明,它指的是有一定技术专长劳动者的技艺,是简单的手工技艺和现代审美标准相结合产生的手工产品。

对此,有必要指出的是,当代文化中的许多事情往往被误解或夸大。一种情况是在追求时尚潮流时,被忽略的是真正意义上的文化教育;另一种情况是在批判某些现象时,却被过度利用以达到某种目的。这些现象表明,在当前时代背景下,我们需要更加清醒地认识到文化教育与个人发展之间紧密联系的事实,并尊重并保护这份珍贵的情感共鸣。

综上所述,无论是在历史还是当下的语境中,“手艺”都是不可分割的一部分,而不是可以轻易抛弃或者贬低的事物。如果一个国家想要提升它的人文素养,那么必须同时提升它人民对传统技巧和现代审美理解之间平衡关系,以及如何将这些理解融入日常生活中去促进整个社会文明水平提高。此外,对于那些热衷于探索新概念、新形式、新材料、新工具等方面的问题解决方式,其背后的逻辑则需要更多深入分析,同时也不应忽视那些基于具体实际情景进行思考与行动的大量经验总结,因为它们构成了人类智慧宝库的一部分,更能直接反映人们真实需求和挑战所面临的情况,使得他们能够根据自身实际状况灵活调整策略,从而更有效地推动前进,为实现个体价值最大化提供支持。

最后,我想强调一点:作为一个拥有丰富想法但缺乏系统训练的人类,每个人都应当寻求机会去学习、去了解自己想要成为什么样的人,以及自己想要实现哪些目标。我相信,只要每个人都坚持不断地向前迈进,无论他/她选择什么样的路径,都将最终找到属于自己的那片天空,那里既充满挑战,又充满希望,就像我国古老诗人李白曾经描述过那样:

我欲乘风归去,又恐琼楼玉宇,

高处望尽千山万壑。

凭栏须遥寄余雪,

两岸猿声啼ไม止。

今日泪落无限恨,

明朝笑傲江头路。

每个人都应该勇敢追梦,但同时也要学会珍惜身边所有温暖的事情,即使那些温暖很微小,也值得我们停下来感受一次。这便是我今天想说的内容,让我们的生活变得更加丰富多彩,同时保持对未来充满期待的心态,不断探索新的可能性,用这种积极乐观的心态迎接未来的每一步挑战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