鲜花养护

大河上下黄河流域史前陶器展探索中国传统文化陶艺的故事

山东博物馆与甘肃省博物馆携手,联合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青海省博物馆、河南博物院和河南省文物考古研究院共同策划了《大河上下——黄河流域史前陶器展》。这次盛事在山东博物馆隆重开幕,展示了来自新石器时代的精美陶器186件(组),为观众揭示了整个黄河流域灿烂辉煌的史前文化。

展览分为生活序曲、艺术绝响、文明华章和制作工艺四个部分,共计展出186件(组)珍贵文物,其中包括126件(组)外省宝藏,以及60多件一级品,从而构成了一个关于黄河流域史前陶器的大型精品汇集。这些作品不仅充分展示了整个历史时期的面貌,还体现出了中华民族悠久而丰富的文明遗产。

黄河流域作为中华民族重要发祥地,其早期文化发展尤为显著。在上游地区,大地湾文化、仰韶文化逐渐演化成马家窑文化,而中游则经历裴李岗文化和仰韶文化,最终形成龙山文化。这一时期的人们建立起大型礼仪性建筑,并且开始显示城镇化趋势,这表明甘肃东部是中华文明的一个重要起源地之一。

在中原地区,龙山文化进一步推动社会化进程,以龙为图腾,这一社会结构迅速发展并融合周边其他新石器时代晚期的传统,使得这一区域成为中原及后来的中华传统文化基础。至于位于下游的山东,则有扁扁洞遗址等遗迹显示出约1万年前的新石器时代活动,同时也见证了从后李到岳石等多个不同阶段的发展,其中大汶口—龙山时期生产力达到了高峰,物质财富繁荣,同时阶级制度出现,并逐步形成了更复杂的地理环境。

这些陶器不仅反映出当时先进生产力的状态,也是那个时间点上人类智慧与技术创造力的代表,是我们今天仍能欣赏其精致之处的一些真正艺术品。考古学家的发现证明,在龙山时代,一些城镇如章丘城子崖已经存在,并且在一些地方还发现了一些刻有符号或文字的小巧陶罐。此外,那种以蛋壳黑色陶制成的快轮制技术达到了极高水平,“黑光亮”成为这个时期特有的标志。而海岱地区当时制陶技术达到巅峰,可以视作整个黄河流域对此领域最完美表现之一,也无疑是中国史前制瓷业最高水准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