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心弦奏响新国展钱绍武艺术大师的绘声绘影
充实之谓美:钱绍武艺术作品展前言
杜鹏飞
1988年,金秋时节,我来到清华园的大礼堂西侧,那里矗立着红色花岗岩雕刻的闻一多先生坐像。黑色大理石背景墙上镌刻着描金行书:“诗人主要的天赋是爱,爱他的祖国,爱他的人民。”从此,我记住了艺术家钱绍武的大名。
2008年春季,耄耋之年的钱绍武先生受聘为清华大学美术学院教授。三年后的4月,在清华大学喜迎百年华诞之际,钱绍武先生献上了一个厚礼:将自己历年创作的928件作品慷慨捐赠给清华,并在美术学院美术馆举办“高山流水——钱绍武艺术作品展”。我作为环境学院的一员,有幸多次徜徉于这位伟大的艺术家的作品中,那情景至今犹记。
2022年的新国展,这一次我们有幸再次见证和体验那份文化与历史的交响乐。在这场盛会上,我们不仅要向世人展示中国传统文化与现代审美的融合,更要以此为契机,让世界了解到中国精神深邃、内涵丰富、历史悠久而又充满活力的民族特质。这就是为什么我们把这个展览称作“心弦奏响新国展”的原因——它不仅是一场关于视觉享受的盛宴,更是一场关于思想启迪、情感共鸣和灵魂交流的大型文艺活动。
然而,由于疫情等因素,本次展览延期至今,但正如一首未完待续的情诗,它依然蕴含着无限可能。今天,我们在这里重新编排这些篇章,以缅怀那些已经逝去的声音,同时也为了那些即将被唤醒的声音,为他们提供一个新的舞台。一曲终了,或许还会有更多旋律相继而来,而每一段故事,都将成为时代的一个缩影,也是对时间的一种回应。
这是对钱绍武先生生命旅程的一个简短总结。他出生于无锡书香世家,其祖父曾留学日本,是早期留日学生中的佼佼者;父亲则是北京大学外语系教授。在这样的家庭氛围中,他从小就接触到了四书五经,对诗词有了深入的理解,这些都成为了他后来的造型艺术探索中的重要基石。他1951年毕业于中央美术学院,又在苏联留学6年,从而系统地学习了西方造型艺术。在长达半个多世纪的事业生涯中,他不断探索如何将东方审美与西方造型结合起来,最终成长为新中国培养第一代雕塑家的杰出代表。
本次展览精选了110余件作品,其中包括雕塑、素描、速写等,不仅展示了他的技术水平,还透露出了他对于人类形象捕捉和表达的心得体会。特别值得注意的是,大批速写虽然极少向公众展示,但在这次展览中被系统梳理出来,使我们可以更全面地认识到他作为一种形式语言其独特性及其重要性。此外,还集中呈现了一系列具有代表性的历史人物雕塑作品,如《大路歌》、《杜甫胸像》、《李大钊纪念像》等,这些都是50年代之后创作出的代表作,它们共同构成了一个宏大的历史画卷,每一幅都承载着时代精神和社会责任感。
十三年的光阴似箭,本次“高山流水——钱绍武艺术作品展”开幕式上的胡和平院士的话仍旧如同时间凝固一般:“本次展览超越其功绩本身,将提醒我们珍视‘一切为了艺术,一切为了社会’这一高尚情怀。”今天,我们再一次通过这场盛会来呈现他的遗产,为大家铭记他的奉献,以及那个所谓“一切为了”的坚定信念,即使岁月匆匆过往,他的心灵追求永远不会消失。而我们的任务,就是让这些宝贵遗产继续发扬光大,让它们激励后人,用智慧去解读过去,用勇气去面对未来,用热忱去拥抱生活。
最终,无论是在古老或现代,在寂静或喧嚣,只要还有文字,就一定有人能用笔墨记录下那些无法言说的瞬间。而我,也只是站在这个舞台上,用我的笔尖勾勒出你的轮廓,与你一起诉说那段属于我们的故事。
请允许我借用马克·吐温的话来说:“文学不是什么东西,它是一个声音,是一种风格,是一种态度,是一种看待世界的问题。”今天,我们不只在欣赏一位伟大的画家,而是在聆听那个声音,在赞叹那风格,在思考那种态度。在这里,你不是看着画,而是在看到人的眼神。你不是看图案,而是在感受到人的温度。你不是欣赏技巧,而是在领悟人的灵魂。这便是文学带给我们的力量,也是生命带给我们的意义。
最后,请允许我引用陶渊明的一句诗:“采菊东篱下,当はる斯人也?”当你站在这里,看着那些静默但却生动的人物肖像,你是否能听到他们沉淀千年的呼吸?当你走进这个空间,被周围沉稳而庄重的情绪包裹,你是否能感觉到他们挥洒千里的汗水?
如果答案真的如此,那么请相信,一切都会好起来。不管何时何地,只要有一颗真诚的心、一支善良的手、一盏亮灯的地方,就没有绝望;只要有一片宁静草原、一棵绿树林、一朵白云浮动的地方,就没有孤单;只要有一丝希望、一线光明、一抹笑容出现的地方,就没有悲伤。如果答案真的如此,那么请相信,现在就是改变一切的时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