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角儿荟萃堪称历史之最 非遗艺人亮绝活__紫砂之家
2月23日,堪称我国60年传统技艺保护工作成果的集中展示的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传统技艺大展系列活动今天在(北京)农展馆落幕。大展留给我们的感动和启示却刚刚开始。
徽墨制作、陶冶烧造、雕版印刷、普洱茶制作技艺、制茶酿酒…… 难得一见绝活今年新春一齐亮相农业展览馆,130名国家级和省级非遗项目代表性传承人及14名国家级工艺美术大师亲临现场,108项国家级非遗项目参展,1176位民间艺人参与其中,2322件珍贵实物让世人流连忘返。
大展从2009年2月9日至2月23日,展览共分9大单元,除了“剪纸绘画”、“印刷装潢”,还有“陶冶烧造”、“雕镌塑作”、“五金錾锻”、“制茶酿造”、“木作编扎”、“织染纫绣”、“传统医药”等单元。每个单元都是“名角儿”荟萃。
大展期间,记者亲临现场抓拍一些非遗项目代表性传承人“绝活”供大家“流连”。
安徽三绝占据第一单元首席之位,徽墨、安徽纸笺和传至今日已1300多年历史的“四大名砚”之一歙砚。 生为安徽人我不禁暗自高兴。国家级歙砚制作技艺代表性传承人曹阶铭的代表作水立方、鸟巢形状的两尊硕大砚台,吸引诸多观众驻足品赏。据了解,上好的歙砚摸上去就像孩子的皮肤,在寒冷的天气,表面可以“哈气成珠”,几乎不用水就能直接研墨。歙砚对石料的要求很高,只有歙县当地的石料才能制成,制作一尊砚台,从构思、素描到雕刻成型,少则十天、多则数月。每一件成功的力作都渗透着创作者巧夺天工的技艺。
1、 国家级歙砚制作技艺代表性传承人曹阶铭正在展示歙砚制作技艺。
根植于黄土高原腹部黄土地上的中阳民俗剪纸,承载了远古文化的遗存,蕴含着秦汉艺术的风韵,其剪纸作品古朴厚重、粗犷野拙,文化内涵丰富,信仰意识浓厚,地域特点鲜明,民俗理念淳笃,积淀了中华民族古老的审美理念和思维意识,折射着中华民族艺术历史的倩影芳踪,是中华民族历史文化的活化石。60多岁的王计汝是中阳剪纸代表性传承人重要人物之一。
中阳剪纸多以红纸剪成,体现着喜庆、热烈的民俗气氛,有时也根据风俗习惯,运用紫、黑、黄、绿、蓝等彩色纸剪制作品。
2、国家级项目代表性传承人山西中阳剪纸王计汝。
汪寅仙14岁便开始学习紫砂陶艺,数十年的创作经验,使其拥有精湛的制壶功夫和对紫砂泥性透澈的了解,至今作品已逾百件,常获选为国家礼品,出国参展并受国家博物院收藏。
其制壶态度一丝不苟、谨慎严密,其作品展现包括形象、神韵与气质上的美感。她以写实的手法刻划自然生态美于紫砂陶上,其作品诠释田园中旺盛的生机和饱满盎然的精神。在运色上,她尽量保持紫砂特有的光华质感,而不求颜色与实物相同。仅于局部做颜色处理,形成一种画龙点睛的效果,也更能突显作品造型特色及优雅气韵。其光素器则讲究整体结构慎密及线条流畅,以简练的形式表达紫砂器特有的美感与深度。其作品《回方壶》、《圣思桃杯》被中南海紫光阁收藏;《曲壶》、《弯把梅桩壶》、《大一粒珠》、《秦权壶》、《南瓜壶》、《圣思桃杯》收藏在英国皇家大英博物馆等世界六大博物馆。
3、汪寅仙不仅是江苏宜兴紫砂陶制作技艺国家级项目代表性传承人、中国工艺美术大师,她还是姚明的奶奶。
中国高级工艺美术师、广东省工艺美术大师黄志伟,其独创的石湾陶塑新手法——“线塑”,将中国画线描“十八法”与汉代、现代的块面结构神髓交融,开辟了现代石湾陶塑表现技法的新天地。
黄志伟出身于一个陶艺世家。他的父亲黄松坚是中国工艺美术大师,被誉为“石湾贴塑陶艺的拓新者”。 1989年,黄志伟考入广州美院雕塑专业。在校期间,他开始对“线塑”进行钻研和探索。黄志伟把中国画丰富深刻的笔墨线条“十八描”技法,融会到陶艺创作中,他以独特的形式感和泥捏线条错落有序的运用,将现代艺术理念融入到立体雕塑中,丰富了作品的表现力,创造出豪放、随意、空灵的结构与节奏感,传递出散澹、闲逸、率真的意趣,强化了陶艺作品“原创性”的手工韵味,为石湾公仔增加了丰富的文化内涵。
黄志伟的作品《悠闲老子》曾经获得国家级金奖,被评为国家珍品及被中国工艺美术馆收藏。《春夏秋冬》(合作)获首届中国工艺美术大师作品暨博览会金奖,被评为国家珍品,收藏于中国工艺美术馆和美国路州大学博物馆。《包容》入选“改革开放30年传统工艺术精品展览”并被中国工艺美术馆收藏。《继往开来》第一号作品被中国国家博物馆永久收藏。
4、黄志伟现场创作的李白醉酒。
在云南贡茶技艺展示现场,着普洱的香气飘逸而来。李兴昌与徒弟一起现场展示普洱贡茶从大山深处的青枝绿叶演变成皇宫金枝玉叶的神秘历程。 他们蒸茶、压饼、包装,忙得不亦乐乎。
李兴昌是国家高级评茶师。1987年,李兴昌母亲花800元买下困鹿山的大茶园,并告诉他,每年困鹿山茶园的茶都要做成成品进京上贡。20余年走下来,在近3万亩的茶林,李兴昌清楚地知道哪个山头有几棵古茶树。他制作出的金瓜贡茶等6个产品在2008年中国国际产业博览会上,分别获特等金奖、金奖和银奖。
普洱茶的制大体分为“祭祀茶神、原料采选、杀青揉晒、蒸压成形”4个程序。作为普洱贡茶制作工艺的“第八代传人,尽管他已经收了几个徒弟,但李兴昌仍然希望儿子能够把自己的独门手艺传承下去。
5、李兴昌向记者介绍普洱茶的制作技艺。
花甲之年的黎族妇女容亚美,作为第一批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代表性传承人之一,她能熟练地运用黎族传统织锦的纺、染、织、绣四大工艺,,她以木棉花为原料,用脚踏式纺车纺线,用植物染料染色,用腰织机织布,手工织造出花纹精美、图案丰富的服饰、被单、幕帘等。
3000年前,黎族人发明了棉纺织工艺,3000年后,黎族棉纺织工艺出现在了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中,棉纺织工艺以其卓越的历史贡献、鲜明的民族性、典型的原生态、传承的家族性,对中华民族服饰的丰富和发展起了不可替代的作用,是人类衣物从无纺布到有纺布发展的有力证据。
6、黎族妇女容亚美展示黎族传统织锦的纺制。
永康做锡雕最权威的大师应业根在现场为观众演示如何雕刻一只仙鹤,翅膀上成千上万的羽毛,就是用他一双手、一根中指粗的锤子,加一块比橡皮大点的砧板,一下一下刻出来的。
在浙江永康,女儿出嫁时有一个传统,嫁妆里要有锡做的茶壶和烛台,茶壶上要有吉祥的图案,烛台最好有龙有凤喜气洋洋,这些雕刻越精致主人家就越有面子。
永康的锡器制品古色古香,光泽清亮,晶莹夺目,多用于制作传统嫁妆、仪仗道具、佛事法器及生活日用品等,具有较高的工艺价值。永康锡艺的起源,史籍虽无明确记载,但至少可上溯至宋代。
7、老人现在已经80岁了,他说只想找一个实诚的继承人,一锤一锤把这门手艺传下去。
当古老的技艺汇聚在一起,我们忍不住放慢脚步,屏住呼息。羌族刺绣、徽墨制作技艺、歙砚制作技艺、剪纸……令今人羡慕不已,原来,并不是节奏越快生活品质就越有含金量,古时候连街头小儿花一个铜板买来解馋的糖果,也要做得美轮美奂,雕刻成一只鸟或者一朵花,拿在今天人们的手里就成了艺术品。(记者 张芳)
稿源: 淮南新闻网
徽墨制作、陶冶烧造、雕版印刷、普洱茶制作技艺、制茶酿酒…… 难得一见绝活今年新春一齐亮相农业展览馆,130名国家级和省级非遗项目代表性传承人及14名国家级工艺美术大师亲临现场,108项国家级非遗项目参展,1176位民间艺人参与其中,2322件珍贵实物让世人流连忘返。
大展从2009年2月9日至2月23日,展览共分9大单元,除了“剪纸绘画”、“印刷装潢”,还有“陶冶烧造”、“雕镌塑作”、“五金錾锻”、“制茶酿造”、“木作编扎”、“织染纫绣”、“传统医药”等单元。每个单元都是“名角儿”荟萃。
大展期间,记者亲临现场抓拍一些非遗项目代表性传承人“绝活”供大家“流连”。
安徽三绝占据第一单元首席之位,徽墨、安徽纸笺和传至今日已1300多年历史的“四大名砚”之一歙砚。 生为安徽人我不禁暗自高兴。国家级歙砚制作技艺代表性传承人曹阶铭的代表作水立方、鸟巢形状的两尊硕大砚台,吸引诸多观众驻足品赏。据了解,上好的歙砚摸上去就像孩子的皮肤,在寒冷的天气,表面可以“哈气成珠”,几乎不用水就能直接研墨。歙砚对石料的要求很高,只有歙县当地的石料才能制成,制作一尊砚台,从构思、素描到雕刻成型,少则十天、多则数月。每一件成功的力作都渗透着创作者巧夺天工的技艺。
1、 国家级歙砚制作技艺代表性传承人曹阶铭正在展示歙砚制作技艺。
根植于黄土高原腹部黄土地上的中阳民俗剪纸,承载了远古文化的遗存,蕴含着秦汉艺术的风韵,其剪纸作品古朴厚重、粗犷野拙,文化内涵丰富,信仰意识浓厚,地域特点鲜明,民俗理念淳笃,积淀了中华民族古老的审美理念和思维意识,折射着中华民族艺术历史的倩影芳踪,是中华民族历史文化的活化石。60多岁的王计汝是中阳剪纸代表性传承人重要人物之一。
中阳剪纸多以红纸剪成,体现着喜庆、热烈的民俗气氛,有时也根据风俗习惯,运用紫、黑、黄、绿、蓝等彩色纸剪制作品。
2、国家级项目代表性传承人山西中阳剪纸王计汝。
汪寅仙14岁便开始学习紫砂陶艺,数十年的创作经验,使其拥有精湛的制壶功夫和对紫砂泥性透澈的了解,至今作品已逾百件,常获选为国家礼品,出国参展并受国家博物院收藏。
其制壶态度一丝不苟、谨慎严密,其作品展现包括形象、神韵与气质上的美感。她以写实的手法刻划自然生态美于紫砂陶上,其作品诠释田园中旺盛的生机和饱满盎然的精神。在运色上,她尽量保持紫砂特有的光华质感,而不求颜色与实物相同。仅于局部做颜色处理,形成一种画龙点睛的效果,也更能突显作品造型特色及优雅气韵。其光素器则讲究整体结构慎密及线条流畅,以简练的形式表达紫砂器特有的美感与深度。其作品《回方壶》、《圣思桃杯》被中南海紫光阁收藏;《曲壶》、《弯把梅桩壶》、《大一粒珠》、《秦权壶》、《南瓜壶》、《圣思桃杯》收藏在英国皇家大英博物馆等世界六大博物馆。
3、汪寅仙不仅是江苏宜兴紫砂陶制作技艺国家级项目代表性传承人、中国工艺美术大师,她还是姚明的奶奶。
中国高级工艺美术师、广东省工艺美术大师黄志伟,其独创的石湾陶塑新手法——“线塑”,将中国画线描“十八法”与汉代、现代的块面结构神髓交融,开辟了现代石湾陶塑表现技法的新天地。
黄志伟出身于一个陶艺世家。他的父亲黄松坚是中国工艺美术大师,被誉为“石湾贴塑陶艺的拓新者”。 1989年,黄志伟考入广州美院雕塑专业。在校期间,他开始对“线塑”进行钻研和探索。黄志伟把中国画丰富深刻的笔墨线条“十八描”技法,融会到陶艺创作中,他以独特的形式感和泥捏线条错落有序的运用,将现代艺术理念融入到立体雕塑中,丰富了作品的表现力,创造出豪放、随意、空灵的结构与节奏感,传递出散澹、闲逸、率真的意趣,强化了陶艺作品“原创性”的手工韵味,为石湾公仔增加了丰富的文化内涵。
黄志伟的作品《悠闲老子》曾经获得国家级金奖,被评为国家珍品及被中国工艺美术馆收藏。《春夏秋冬》(合作)获首届中国工艺美术大师作品暨博览会金奖,被评为国家珍品,收藏于中国工艺美术馆和美国路州大学博物馆。《包容》入选“改革开放30年传统工艺术精品展览”并被中国工艺美术馆收藏。《继往开来》第一号作品被中国国家博物馆永久收藏。
4、黄志伟现场创作的李白醉酒。
在云南贡茶技艺展示现场,着普洱的香气飘逸而来。李兴昌与徒弟一起现场展示普洱贡茶从大山深处的青枝绿叶演变成皇宫金枝玉叶的神秘历程。 他们蒸茶、压饼、包装,忙得不亦乐乎。
李兴昌是国家高级评茶师。1987年,李兴昌母亲花800元买下困鹿山的大茶园,并告诉他,每年困鹿山茶园的茶都要做成成品进京上贡。20余年走下来,在近3万亩的茶林,李兴昌清楚地知道哪个山头有几棵古茶树。他制作出的金瓜贡茶等6个产品在2008年中国国际产业博览会上,分别获特等金奖、金奖和银奖。
普洱茶的制大体分为“祭祀茶神、原料采选、杀青揉晒、蒸压成形”4个程序。作为普洱贡茶制作工艺的“第八代传人,尽管他已经收了几个徒弟,但李兴昌仍然希望儿子能够把自己的独门手艺传承下去。
5、李兴昌向记者介绍普洱茶的制作技艺。
花甲之年的黎族妇女容亚美,作为第一批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代表性传承人之一,她能熟练地运用黎族传统织锦的纺、染、织、绣四大工艺,,她以木棉花为原料,用脚踏式纺车纺线,用植物染料染色,用腰织机织布,手工织造出花纹精美、图案丰富的服饰、被单、幕帘等。
3000年前,黎族人发明了棉纺织工艺,3000年后,黎族棉纺织工艺出现在了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中,棉纺织工艺以其卓越的历史贡献、鲜明的民族性、典型的原生态、传承的家族性,对中华民族服饰的丰富和发展起了不可替代的作用,是人类衣物从无纺布到有纺布发展的有力证据。
6、黎族妇女容亚美展示黎族传统织锦的纺制。
永康做锡雕最权威的大师应业根在现场为观众演示如何雕刻一只仙鹤,翅膀上成千上万的羽毛,就是用他一双手、一根中指粗的锤子,加一块比橡皮大点的砧板,一下一下刻出来的。
在浙江永康,女儿出嫁时有一个传统,嫁妆里要有锡做的茶壶和烛台,茶壶上要有吉祥的图案,烛台最好有龙有凤喜气洋洋,这些雕刻越精致主人家就越有面子。
永康的锡器制品古色古香,光泽清亮,晶莹夺目,多用于制作传统嫁妆、仪仗道具、佛事法器及生活日用品等,具有较高的工艺价值。永康锡艺的起源,史籍虽无明确记载,但至少可上溯至宋代。
7、老人现在已经80岁了,他说只想找一个实诚的继承人,一锤一锤把这门手艺传下去。
当古老的技艺汇聚在一起,我们忍不住放慢脚步,屏住呼息。羌族刺绣、徽墨制作技艺、歙砚制作技艺、剪纸……令今人羡慕不已,原来,并不是节奏越快生活品质就越有含金量,古时候连街头小儿花一个铜板买来解馋的糖果,也要做得美轮美奂,雕刻成一只鸟或者一朵花,拿在今天人们的手里就成了艺术品。(记者 张芳)
稿源: 淮南新闻网
展开剩余全文
TAG关键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