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题送花

临时逻辑贰在798朗空美术馆开幕

2021年10月1日下午四点,由朗空美术馆、鲁迅美术学院主办,第零空间、吾契文化协办的“临时逻辑-样本研究系列·贰”展览在北京798艺术区朗空美术馆隆重开幕。此次展览特邀独立策展人、第零空间主理人李裕君策划,鲁迅美术学院教授、研究生院副院长李林学术主持,以个案的形式邀请了鲁迅美术学院张丹、李秋实、郭廷元、焦洋、牟磊五位艺术家及其作品样本展开研究,来呈现了他们各自生存经验和艺术语言的逻辑关系。

艺术家及展览作品

郭廷元沈阳人,民革成员,中国美术家协会会员,辽宁美术家协会会员,沈阳市青年美术家协会理事,鲁迅美术学院绘画艺术学院副教授,硕士研究生导师,水彩画系具象表现工作室负责人。

展览现场:

从事绘画的人所要倾诉的情感和言语,往往在他们作品中氤氲飘渺,过分的自我解读也总存在某种谋求赞誉的嫌疑。目之所及,见仁见智,索性就不赘述也罢。

艺术锻造人的方式很特殊,需哲人的思维,工匠的技能,劳力的体魄和斗士的执着,尚要兼有天赋的敏锐和感性的知觉。可这种种综合起来的难度终究抵不过那两个字——热爱。“为什么我的眼里常含泪水,因为我对这土地爱得深沉。” 如果我没能用清澈的歌声唱出你期望的旋律,请原谅我用沙哑的喉咙低吟出我心头的曲调。即使他是那么的不动听,我也唯独希望——你能感知到我真实的生命。

固然,这是十分沉重了而且奢侈的热爱。当现实的压力与理想的冀望成反比地在平静的生活中反复出现的时候,这句诗总能安慰我继续有所期待“当蜘蛛网无情地查封了我的炉台,当灰烬的余烟叹息着贫困的悲哀,我依然固执地铺平失望的灰烬,用美丽的雪花写下,相信未来。”这热爱让我在漫漫长夜独自体会痛并快乐着的绘画过程。而当斑驳的肌理浮现,流动的水色渲染在画面上的时候,我才真正知道,我想要的未来,就在当下拿起画笔,幸福的愉悦随之而来,这是我不能承受又无法自拔的执着。

生命中不能承受的不仅仅是我微不足道的热爱,还有更多被给予的让人无法割舍而时常感慨的沉甸甸的深情。

—— 郭廷元

李秋实

鲁迅美术学院当代艺术系副教授、博士,硕士研究生导师。美国西俄勒冈大学、意大利威尼斯美院客座教授,中国美术家协会会员。2020年北京798第零空间,2019年意大利威尼斯马格拉堡(Forte Marghera),2012年在美国西俄勒冈大学Werner Center Gallery与Presidents’Gallery举办个人展览,多幅作品被美国西俄勒冈大学、深圳观澜美术馆、浙江美术馆、黑龙江美术馆、湖北美术馆、深圳画院等国内外机构收藏;获得2016年国家艺术基金青年创作人才资助项目,在2018年获得了滚动资助;入选文化部举办的展览2次,入选中国美协举办的国家级展览共计10次,省级展览28次,共获得金奖1次,银奖3次,铜奖3次,优秀奖5次。

展览现场:

参展作品:《你看见的也是你被看的》材料:装置

年代:2021

人类对外太空世界,对深海海洋,以及地球本身还缺乏更足够的认知。我们一直认为自己是这个世界的“主宰者”,常以“主宰者”的身份去制造无数的垃圾,以“上帝视角”去“合理”地破坏性研究;我们一直都在呼吁保护环境,却又在无时无刻地破坏着。那颗飞向前方的“”,最终射向的可能是我们自己,等它到达了目的地,获得的不是“捕猎者”的乐趣,而是人类自我的伤害。

作品探讨的是人与自然、社会的和谐共生,但他们之间又存在着一种脆弱、危险、紧张的关系。这件作品鸟瞰角度是个放大镜的造型,我通过它来来“放大”人性,“放大”社会,“放大”时代。

——李秋实

牟 磊

鲁迅美术学院中英数字媒体艺术学院,硕士研究生导师、副教授。1982年出生于山东烟台,2005年毕业于鲁迅美术学院中国画学院获学士学位;2008年毕业于鲁迅美术学院中国画学院获硕士学位;2013年毕业于中央美术学院袁运生先生主持的《重建中国高等美术教育体系基础教学》课题班。

展览现场:

我更关注人以及人的概念。从时间的角度切入,人的形态是流逝的。而介入不同的属性和语境,生成不同的切面,从内部挖掘、否定、破裂,甚至凝滞。我试图来记录切面,却无法回避自我本身。无论是模糊、狰狞,还是隐喻,它面目全非,亦在质疑真实里的一切常态。我允许它在我的创作中再生,消逝,乃至失控,剩下的就是你所看到的,也许就是你自己。正如查拉图斯特拉的诉说,在摒弃与希冀之间不断的伸展,延长。

—— 牟磊

张 丹

鲁迅美术学院教授,院学术委员会成员,当代艺术系主任。主要从事当代艺术创作和教学研究工作,从2003年开始多次参与国外交流项目,至今举办包括宝龙美术馆《M花园》在内的8次个展,并多次参加包括《库里蒂巴双年展》在内的国内外展览,先后主持参与包括“海外人才培养”在内的6项科研课题,先后出版《生态剧场下的生态思维研究》等三部专著及教材,2012年-2013年参加中央美院袁运生先生主持的《重建中国高等美术教育体系基础教学高研班》2009年9月作为“特邀艺术家”参加挪威培尔.金特国际艺术节,作品被巴西尼迈耶博物馆,德国沃尔特公司,鲁迅美术学院美术馆及前挪威文化部长等国内外多家机构及个人收藏。

展览现场:

参展作品:《未知幻想3》材料:影像、数码微喷

年代:2021

以未来眼光看来自遥远宇宙的对未知的幻想。空间两侧是散放着由草编和钢筋、器组成的丛林,墙上有一幅有关现实生态的黑白木刻,其间散落着由木板组装的生态种子。空间中间是30捆稻草与生态树的结合,远处是由两棵枯树、钢筋、稻草、降落伞组成,好像未知物从天而降,营造了陌生场景中的不安状态,四周是由电视干扰信号源拼接成山水、动物、植物的意象,作品从不同角度对人类生存进行了思考。

—— 张丹

焦 洋

1981年12月生。2006年毕业于鲁迅美术学院摄影系,获学士学位。2008年毕业于北京电影学院导演系进修班。2011年毕业于鲁迅美术学院摄影系,获硕士学位。2011年至今任教于鲁迅美术学院摄影系。

展览现场:参展作品:《演变、繁殖和选择》

材料:3屏影像(尺寸可变)、摄影

年代:2021年

创作这一系列作品的初衷是为了拍摄一组石膏照片,我找到了学校存储石膏的仓库,让我惊讶的是这个教具仓库在一个很深的地下室里,由于渗水这里常年潮湿阴暗、空气中弥漫着难闻的气味,石膏被湿气侵蚀已经发霉,甚至无法挪动,只要稍微碰触就会破碎。它们就像尸体一样被埋藏在地下,被时间和空间不断侵蚀,无人问津。我找到很多赫尔墨斯与小酒神的头像,没有身体,只有一个个破损的“头颅”,或是一张被霉菌侵蚀的“脸”。最后我选择了一些不同“完整”度的赫尔墨斯与小酒神完成了摄影作品的拍摄。

《演变、繁殖和选择》也许是一种“切片式的视觉呈现”,它更像是通过影像呈现这一摄影创作的部分过程,以及在这一过程中出现的一些有关记忆的“基因突变”。这种突变与今天的生存状态产生了某种彼此相互矛盾的共鸣,这让我陷入了一种深入思考的状态。

三个影像作品分别描述了一个走入地下仓库的青年对石膏的审视;数字微喷打印机打印赫尔墨斯与小酒神摄影照片的过程;以及赫尔墨斯与小酒神在废墨仓(一种收集打印机所产生的的废弃墨水的装置)中破碎的过程。

—— 焦洋

开幕式

《中国知识产权》杂志主持人盛婉婉女士主持开幕左起:朗空美术馆馆长李征,中央美术学院副教授、《世界美术》杂志编辑赵炎,参展艺术家郭廷元,张丹,学术主持李林,策展人李裕君,鲁迅美术学院院长李象群,参展艺术家牟磊,参展艺术家焦洋,李秋实,年代美术馆执行馆长康文峰

此次展览是后疫情时代鲁迅美术学院五位中青年艺术家的首次联袂亮相,作品涵盖了传统意义上的绘画、影像与装置,体现了当代艺术的多元包容与维度扩展。作品呈现方式从平面到空间、兼容静态与影音,改变单向输出为沉浸交互。在这个意义上看,所谓“样本”的选择意义就更倾向于前沿性、实验性与多种未来可能性的融合。因此,此次展览从主题选择、作品筛选到最终呈现,无疑是拓展了艺术边界,提升了思维维度。

鲁迅美术学院院长李象群观展

参展艺术家张丹,鲁迅美术学院院长李象群,策展人李裕君

艺术家焦洋与鲁迅美术学院院长李象群

艺术家焦洋为《中国知识产权》杂志主持人盛婉婉导览艺术家李秋实为嘉宾导览

朗空美术馆馆长李征为嘉宾导览展览策展人李裕君认为:艺术直接观照人的内在精神和思维意识,艺术家有意识的行为过程和呈现即是艺术作品的生成。这种“有意识”,其实就是逻辑思维的活动。它既不同于哲学思考,在繁多的规定下进行推理;也不同于科学探索,在严密的程序下进行研究。展览学术支持李林谈到:张丹、李秋实、郭廷元、牟磊、焦洋用各自研究的个案与最新艺术作品呈现向艺术界展示新时代北方艺术群体的当下状态与面向未来的思考与探索,从某种意义上也是代表了北方艺术家的整体状态。

在很大程度上,艺术是特定文化语境的诞生物,是自由的意志。因此,任何有价值的艺术作品,一定是蕴含着艺术家某种份量与内涵的自由意志,其作品的价值正是源自于独特的自由意志特征。本次展览意在呈现北方区域艺术家各自生存经验和艺术语言转换中的逻辑关系。这实际上仍然是一次对艺术本体性的追求、是一种形而上学的追求,也即逻辑性的追求。鲁迅美术学院院长李象群与参展艺术家牟磊

学术主持李林,艺术家沈正麟,参展艺术家牟磊

中央美术学院副教授、《世界美术》编辑赵炎,中央美术学院雕塑系在读博士刘冠南艺术家牟磊与嘉宾交流

艺术家黄卯锡、陈赟两位嘉宾交流艺术家李秋实接受《艺术中国》媒体采访

艺术家刘芯涛,策展人李裕君,艺术家王洋

开幕嘉宾合影

展览团队合影嘉宾合影

据悉,本次展览将持续到10月21日结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