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随湖山平 情至云烟清
我常去苏州,除了留恋小桥流水、园林桃花,吴越胜迹外还喜欢和一帮好友品茗清谈,常与我聊天的总少不了徐贤。说聊天,大多是我在神侃,他话不多,却极有耐心听我摆“龙门阵”,不知我讲得有点名堂,还是他有听“山海经”的修养,这一静动,倒也有趣。 徐贤身上流露出一种江南文人特有的书卷气,师文、好学、待人诚恳,且在艺术上自有主张。这一点无须我多说,读他的文,看他的画,自然就明白我说的不假。 饶永先生在《江南诗情,春水无声》一文中写到:“徐贤的画以描绘江南水乡、太湖风情为主要题材,他将自己的身心融入家乡湖山的青山绿水间,体悟人生之意味,品味大自然之奥妙。从一山、一水、一树、一草中求得性灵之陶冶,从中感悟人生,逃避世俗之喧嚣,寻求自己精神之家园。”这是对徐贤创作动机与艺术家对家乡热爱的描述。 “徐贤在继承传统绘画技法的基础上,注意对真山真水的细致观察和深入描绘,将自己的性格气质、人生体验、艺术见解溶入刨作之中。…其作笔墨精细,设色明丽,将墨色的渲染与细笔勾勒有机地结台起来,描绘出江南山山水水的灵秀和润泽,把色彩对比和装饰变形相融台,其作品既具传统绘画的诗情画意,又有现代生活的亮丽色彩。”这是赵绪成先生对他创作风格与技巧的评述。 而陶文瑜先生的《四季随笔·徐贤的画》却把我们从画家笔下的“春晓”、“夏荫”、“秋韵”、“禅冬”系列作品中带入了“相对而坐,相看不厌”,“清风明月本无价,远山近水皆有情”的无声诗境。他说读徐贤的画让人能鲜明地感受和体会江南。对此我颇有同感。我去过太湖多次,甚至曾泛舟湖上,可我却没有深切认识到太湖的大美,太湖常常带给我的除了空茫外,还多了几分萧瑟。坦率地讲,我不仅没有走近太湖,甚至也没有能读懂太湖。可读徐贤的作品,却让我再次萌发了要重游太湖的,并渴望能与画家一道荡漾于这多情的山水之间,去感悟人生,去体验那梦幻般的自然之旅…… 当然,徐贤不像我,我喜欢神思却行为空泛。他是一位能静下心来研究艺术与投入创作的苦行者。凡读过他《再创中国画色彩的辉煌》、《心灵的感悟》与《画余随想》等文章的朋友便知道我说这番话的古意。 人曾劝徐贤,“拓展画路,走出太湖,面对华夏更瑰丽的名山大川,画出气势,画出多种面貌的山山水水”,这话听起来颇有道理,可一细想,又觉得这全方面的观照多少有些脱离实际。我们常说“一方水土养一方人”,还说“一滴水能映射出太阳的光辉”,还说“扬长避短,走自己的路”,如照此理,徐贤眼下走的路应当是一条颇有价值的探索之路。如果能坚持以太湖为主要创作对象,不断地从多种视角认识太湖、体验太湖,并用不同的表现手法去揭示太湖的磅礴、浩渺、静谧、深邃、淡泊、悠远,无论春秋,无论寒暑,无论烟云轻绕,还是碧被万顷,只要时时留心,总会发现这大美中包古着那么多的旋律,那么多的诗意,那么多的可描、可倾、可述的万种风情。作家王蒙对湖也是一往情深,他认为“湖是大地的眼睛,湖是一种流动的深情。湖是生活中没有被剥夺的一点奇妙。”他甚至发现湖是一个意外的惊喜,是一个意外的温柔,是一种孩提式的敞露与清澈。”湖所包古的文化真可谓是万千气象!所以要画好太湖,同样是一门大学问,这不仅需要艺术家全身心的投入,还需要有更多的人一同来关注,只有这样我们才能为后人留下一个永远的太湖,一个浓缩了民族审美情结的自然精灵! 写这篇小文原是为了谈点我读徐贤作品的感受,当读了朋友们介绍徐贤艺术的美文后,我实在没有再多的话好说,凡我想写的,别人都说了,而且比我更深刻,更真实,行文更优雅自如,读这些文章仿佛又像游了太湖。 这里我只好再次借用陶文瑜先生的评介来作结尾·“不要小看小桥流水,小巷人家,吴依软语,古典园林,它便是自己本质与原来。往往小格式中蕴含着超凡脱俗的大气。这样的大气,比‘力拔山兮气盖世’含蓄内在,比‘风潇潇兮易水寒’自然深刻。”这段话说得多好,虽然是为徐贤写的,读后我也得到了启示。 一时间我竟想起了东山魁夷与吴冠中两位大师写的《东寻西找》、《与风景对话》,如人生果能如此,这该是何等的美妙! 2004年3月写于川西梨花小雨时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