艺术品的鉴定和鉴定者
从本质上来说,“艺术品鉴证备案”的机构,还是鉴定机构,只不过把这个鉴定过程从“后”提到了“前”,从“被动”改为“主动”。
最近看艺术圈的各种新闻有点火热的味道,前有《千里江山图》被质疑是伪作,各种长文论战,后有纽约大都会博物馆前任馆长托马斯坎贝尔在社交媒体上就达·芬奇以4.5亿美元成交的《救世主》与异议者公开开战。这种级别的鉴别,笔者是插不上嘴了,只是想说,真真假假的争论在收藏圈实属常事,往级别上说,博物馆级的藏品都有真有假,甚至两岸故宫的有些藏品都不好说,更有各种令人叹服的学术讨论成为学界美谈;往金钱衡量上说,拍卖好几亿的主,也不发真假质疑之论,别说远隔重洋的达·芬奇,国内当年上拍的纪录之作《砥柱铭》都受到了《商榷》的待遇。顶尖艺术的不需多说,普通的艺术品更是无需赘言了,真假学问之深奥,旁人更是难以揣摩。说了这么多关于真假的东西,其实是想引出近些年开始走入人们视野的《艺术品鉴证备案》。前几日,又有新闻报道这方面的事情,越来越多的艺术家开始尝试以这个方式来保证真实性。而我们今天要说的,就是《艺术品鉴证备案》之于真假和谁来《鉴证》鉴证者的问题。
《艺术品鉴证备案》对于艺术品的来源追踪和真假辨别,无疑是大有益处的,用专业的论调来说,《当前,艺术品市场理清真伪问题、建设价值评估体系,是解决艺术品行业痛点的关键所在。而艺术品鉴证备案就是理清真伪的重要手段,运用科技手段参与数据化鉴证能大大提升鉴证的公信力以及可靠性。》所言不虚,如果备案的艺术品真伪来源确认,那么就相当于给它发了一张身份证,有了这张身份证,不管在市场还是在展厅里,都很容易通过《血脉》来判断这件作品的真伪。同时,备案的大数据为艺术市场里的一级市场艺术品提供了可寻的价值参考,对于新晋藏家也是有诸多裨益的。
不过,从本质上来说,《艺术品鉴证备案》的机构,还是鉴定机构,只不过把这个鉴定过程从《后》提到了《前》,从《被动》改为《主动》,既是如此,那么谁来鉴证这些机构呢?目前鉴证机构繁多,官方非官方各种身份都有,会不会有一心敛财而胡乱鉴证的事呢?当然有可能发生,两年前的一件拍出高价的宋代瓷枕,被业内人士批评《假得离谱》,却仍有鉴证机构的证书相随,让人哭笑不得。
国家一直在出台各种政策来规范艺术品市场,混乱的情况在逐步改善,市场内也在努力改变这种混乱状况,才有了《艺术品鉴证备案》,初心虽好,唯怕有异心者用之,无论何时,我们都要擦亮眼睛,不光挑选藏品,还要挑选鉴定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