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题送花

千年前的漆器是怎样的

在此战国贵族墓出土保存完好的随葬品,如竹简、漆器、玉器、青铜器等类文物近600件,其中还有十件被鉴定为国家一级文物。

原标题:“霸王坟古墓群”出土战国漆器赏

第七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霸王坟古墓群”,位于具有五千余年历史的文化名城——湖北省老河口市仙人渡镇安岗村,总面积达14.8万平方米。1992年,湖北省考古所及襄阳、老河口市等文物部门,对古墓群暴露的M1、M2号两座墓葬,联合进行了抢救性的考古发掘。结果在此战国贵族墓出土保存完好的随葬品,如竹简、漆器、玉器、青铜器等类文物近600件,其中还有十件被鉴定为国家一级文物。今择选老河口市博物馆内收藏的三件漆器文物介绍如下,以期更为直观地展现古代高超的创作技艺和时代文明。

图1 彩绘方块纹弩机

第一件“彩绘方块纹弩机”(图1),又名“彩绘木臂铜弩机”,通长32.7厘米。此为老河口安岗M1号墓出土文物,是我国目前已知年代最早、最完整的弩。其材质为铜木结构,木臂以斫制为主。全器表髹黑漆,并且臂两侧用黑、红漆相间绘成方块形图案。弩机前端的弓器作兽口含弓形,带瞄准器;臂中部的上面有一纵向凹槽,用以放置铜镞;望山、悬刀等铜构件则装于臂后端,悬刀下有竹护圈,并有丝线缠绕握把。

弩是杀伤力强的远射武器,由木臂、弩机和弓组成,与强弓配合使用。发射时瞄准望山的刻度,扣扳悬刀,牙即缩下,其所钩弓弦骤然松开,能有力地将箭矢发射出去。计算其强度的单位称“石”,弓力有一、三至八、十、十二石等种数,最多使用的是六石,射程约合今260米。《荀子·议兵》《战国策·韩策》记载,强弩之力可达十二石,射程有600步以外。尽管目前传世弩机颇为常见,但木臂多已朽毁不存。而此件“彩绘方块纹弩机”关键结构清晰明了,不失为中国古代弓弩研究的重要素材。

图2 凤鸟纹方盖豆

第二件“凤鸟纹方盖豆”(图2),亦称“彩绘漆方豆”。其长23、宽20、高12.3、通高31.6厘米,有2.2千克之重。该老河口安岗M2号墓出土文物,由盖、盘、柄和座组成。出土时方盖豆本为一对,木胎,并且形制一样。子母口的盖上部平顶,呈方形盒状;盖中部有一长方形捉手,四边弧折、直壁的盒内出土时盛有乳羊排;盖中偏下部有一凸棱形箍,位于高束腰柄上;盖下部为形圆底座。同时器表髹黑地,并用红、棕、黄三色绘成变形凤鸟纹,蟠螭纹、波浪纹等。战国时期的豆,形制较多且形状各种多样,如浅盘、深盘、长柄、短柄以及附耳、环耳等,上有盖并可仰置盛放食物。战国时豆的造型与高足盘类似,多为圆形;通常上部呈圆盘状,圆盘下有柄,柄下有圈足。但是此件方形豆的造型,却比较少见。

豆是我国先秦时期的食器和礼器,亦为当时不可或缺的祭祀礼仪用具。它源于新石器时代的同名陶器(即大汶口遗址出土的陶豆),出现于商代晚期,流行春秋战国时期。其最早是用于盛放黍、稷等谷物,后演变为专门盛放腌菜、肉酱等调味品的器物。至战国时,豆常与鼎、壶构成原始礼器的一套基本组合,而作为礼器配套使用,并成为随葬用的主要器类。并且使用豆的数目,一般以偶数组合出现。同时按照长幼、尊卑,还有数量多少之分。因此《周礼·掌客》载有“凡诸侯之礼,上公豆四十侯伯豆三十有二,子男二十有四”之言。而《礼记》亦有“鼎俎奇而笾豆偶”之说。

图3 兽衔蟒纹座屏

第三件“兽衔蟒纹座屏”(图3),也叫“木雕兽蟒纹座屏”,为老河口安岗M1号墓出土文物。此战国中晚期木胎雕制品,通高52.4、宽54、座高7厘米。它由屏身、屏座两部分榫接而成,并各用了一块整木。其中屏身为透雕两兽衔蟒状,造型为一条环形大蟒被两兽口叼、爪抓;且两兽的头部和身部,还浮雕有耳、眼、腿等,刻画十分精细。同时呈弧形的屏身顶部,两角各有一个方形榫眼。而长方形的屏座,与屏身榫接。此座屏素面,通体髹黑漆。座屏是中国古老的传统手工艺精品,即不能折叠但有底座的屏风。在中国古代,它们常用做主要座位后的屏障。而这件“兽衔蟒纹座屏”,则足以显示出座位主人的高贵与尊严。

老河口出土的战国中晚期漆器,造型皆比较讲究对称与规整。其通常多见包括球形、半球形和圆筒形三类的圆形及椭圆形器,少见对工艺水平要求比前者更高的“凤鸟纹方盖豆”这类长方形器。它们不仅省工省料、实用价值较高,且如“彩绘方块纹弩机”,造型上更易取得均衡和曲直对比的艺术之效。而且它们体现了实用与美观相结合的法则,器表上又加饰不同漆色与各种纹饰图案,还有透雕、浮雕、镂刻等表现手法,如“兽衔蟒纹座屏”。故比当时其他材质的器物造型,更加的丰富多彩、瑰丽多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