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题送花

中华钱币文化开篇 战国圜钱封平珍赏

“圜钱”又称“圜金”、“环钱”,是战国时期铸行的一种圆形货币,主要为青铜材质,流行于当时的秦国、魏国。圜钱有两大类:一是圆形圆孔,比较原始;二是圆形方孔(由圆形圆孔逐渐演变而成)。初期圜钱的穿孔比较狭小,以后逐渐变大。圜钱的正面铸有铭文,反面则无任何文字。

圜钱是由古时的玉璧和纺轮演化而来的。钱体所铸货币单位的不同,即、以“两”为单位的、以“釿”为单位的,还一种以传统货币单位“刀”为名称的齐、燕圜钱。

圜钱”在战国中晚期,是一种进步的铸币形式。最早的圜钱产生于经济较为先进的魏国。如面文“垣”、“共”字等。这种形式的钱币,比起“布币”、“刀币”便于携带,也便于互相接受,符合商品交换发展的需要。它的出现兴起了一种新的铸币体系,在战国时期为各国先后所效仿。先是赵国、秦国仿铸,后有齐国、燕国仿铸

下图展示一品战国圜钱《封平》,此钱老生坑,青铜材质,钱文“封平“大篆字,布于穿左,上下列,书法古朴,面文“封平“,古地名,战国时候的魏邑,今陕西省西浦县境内,战国圜钱铭文一般是纪地名,钱背平漫无文。直径31毫米,穿孔8.5毫米,重8克。

作者 墨 岱幽兰(岳希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