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现代主义的旗帜国立杭州艺专佳作甄选
中国真正具有现代意义的艺术教育,是1928年创办于西子湖畔的杭州艺专。林风眠任校长,吴大羽任西画系主任,潘天寿担任国画系主任,而教员倪贻德、李超士、蔡威廉、刘开渠、方干民、关良、丁衍庸、常书鸿、秦宣夫、胡善馀、李瑞年等均以极大的热情追求艺术的解放和自由,其教授的学生有1933年入学的赵春翔、董希文,1934年入学的赵无极、程尚仁,1935年入学的朱德群、刘宝森(彦涵)、闵希文,1936年入学的罗工柳、吴冠中……国立杭州艺专进入到了自己的巅峰时期,“教室静静作画声,床头阔论高谈。最爱沿湖写生,春风绿柳堤,湖水映屏山”。
林风眠
受到时局震荡和环境的影响,自卢沟桥事变后艺专的迁徙,乃至后来林风眠老校长无奈赴港…90年后我们再回首那个勃发的年代,了解到艺专俊杰坎坷的人生经历,不禁扼腕叹息,但是国立杭州艺专的一代代师生曾经高举中国现代主义之路的旗帜,留给我们的是一笔宝贵的自由精神,在中国美术史上具有不可磨灭的、极为重要的地位。
国立艺专迁徙路线图
国立艺术专科学校校歌
林风眠 (1900-1991) 窗前
1940年代
纸本彩墨
68×68 cm
签名:林风眠
钤印:林风暝印
来源
席素华旧藏,席素华受业于林风眠,其女儿冯叶为林风眠义女。
RMB 1,000,000 - 2,000,000
《窗前》属于席素华旧藏,席素华是中国着名建筑师冯纪忠的妻子,冯家于1956年结识潜居上海南昌路的林风眠,席素华因雅好艺术,曾拜林风眠门下,林风眠还认冯家女儿冯叶为义女,两家往来密切,文化大期间遭受监禁的林风眠也屡受席素华等人关照,后来冯叶还跟随林风眠迁居香港,照料其晚年生活。《窗前》为林风眠在上海时期的作品,创作时间大约在1940年代,这个时期的静物画融入了对于形式和空间的探索,介于写实与写意之间,构图更为多样性,色彩亦更富表现力,其精致唯美的格调和丰富微妙的层次具有独特的美感,与当时所流行的写实主义截然不同,是“林风眠格体”的特征之一。
《窗前》表现出娴静思虑之创作状态,画家用内敛的情感表现出了一种丰厚的质感和旺盛的生命力。向日葵是林风眠十分喜爱的画题,他曾经创作了多幅同类作品,在有的作品中他运用了鲜艳的色调,类似于50年代的“秋景”系列,这幅画却别具一格,有一种疏朗而静雅的氛围,接近于小写意水墨画的文人意趣。画面在一个方正的空间内,构图平稳均衡,前方一盆向日葵,右侧有两个柠檬,后方是带有方格的窗棂,尽管十分简约,但是画家将这些具有不同几何形状的物像巧妙地搭配在一起,各种大小不一的方形、矩形、圆形和椭圆形前后落错,直线与曲线彼此交织,造成了变化多端的形式趣味。画面的整体色调偏冷,衬托得向日葵尤其亮丽,画家运用了丰富的色调层次表现花卉,在的主色中又包含着中黄、柠檬黄、淡绿和棕,窗外的光线照在向日葵上,产生一种微弱的逆光效果;树叶和柠檬都呈现出青绿色,不喧宾夺主;背景的窗棂以水墨大笔勾写出,再以淡墨稍加晕染,笔意粗率,另有一种稚拙之趣。
林风眠 《秋山深居》 佳士得香港 2011 年春拍Lot. 2767 成交价:HKD 23,060,000
吴大羽1922年留学法国,就读于法国国立高等美术专科学院,师从鲁热教授进修油画,他早年也曾创作许多巨幅油画。1950年,受到时局影响的吴大羽被解聘,这对于这位艺术巨擎来说无疑是打击巨大的,自此他在自家狭窄的小楼里,艺术上孤独前行。更可惜的是,解放后所作巨幅油画等以及大量中小作品,都毁于“”期间,目前可见的一般认为是他晚年所作的油画、蜡笔画、素描及艺术心得、随笔、诗稿。从40年代起,吴大羽创作了大量的的抽象作品,尤其在生命的这最后十年,即1978至1988年,吴大羽完全沉醉于对于纯艺术的追求,探索表现性抽象艺术,其间佳作频出,代表了吴大羽油画艺术的最高峰,可谓其艺术生涯的“巅峰十年”。
吴大羽 (1903-1988) 无题II-623?
纸本油性蜡笔
10.2×14.7 cm
出版
《吴大羽纸上作品》下册 P349 大未来画廊艺术有限公司 2010年版
《吴大羽纸上作品》P708 商务印书馆 2016年版
RMB 80,000 - 180,000
吴大羽曾说:“我的绘画,是势象、光色、韵调三方面的结合。”研究吴大羽晚期抽象艺术自然要聚焦于“势象”和“采韵”两门。
吴大羽 (1903-1988) 无题I-286
纸本油性蜡笔
14.8×10.4 cm
出版
《吴大羽纸上作品》上册 P168 大未来画廊艺术有限公司 2010年版
《吴大羽纸上作品集》 P155 商务印书馆 2016年版
RMB 80,000 - 180,000
吴大羽以中国传统文脉为依据,融贯中西,独创“势象”美学,即“在形象中融进了势的运动,人间形象的心魂在翻腾中被吞吐,被变形了。”吴大羽之所以会提出势,在于其深谙中国书法之道,他认为书法最讲究势象美,是中国艺术的根本特征之一。而“采韵”,则是对其绘画韵致、气韵的最佳注脚,是节奏化、音乐化了的绘画,正如画家曾有诗云:“余亦存余梦,飞光嚼采韵。”正是因为“势象”和“采韵”,吴大羽的抽象艺术才被赋予了独一无二的个人特色。
吴大羽 (1903-1988) 无题II-173
纸本油性蜡笔
20.5×12.5 cm
出版
《吴大羽纸上作品》下册 P104 大未来画廊艺术有限公司 2010年版
《吴大羽纸上作品集》 P478 商务印书馆 2016年版
RMB 80,000 - 180,000
目前可见的吴大羽作品,大多创作于他的“巅峰十年”。其中一批具有独特审美趣味的蜡笔画,颇具返璞归真的天然美感。这些纸本蜡彩作品,几乎皆为画艺术家随手创作,虽尺幅不大,却气象万千,独具匠心——野兽主义的色彩表现,表现主义意味的笔触线条以及超现实主义意味的画面空间结构,是他对心灵感应的自然流露,是对于瞬间感受的捕捉,是无法再现的艺术。
吴大羽 (1903-1988) 无题I-526
纸本油性蜡笔
14×10 cm
出版
《吴大羽纸上作品》上册 P300 大未来画廊艺术有限公司 2010年版
《吴大羽纸上作品集》 P258 商务印书馆 2016年版
RMB 80,000 - 180,000
蜡彩这种独特的“吐彩新工具”,为吴大羽提供了另一方广阔天地,他尤其醉心研究其“书法艺术之神彩”。吴大羽以书法线性为主题,或轻擦,或厚涂,形成鲜明对比,达到浓丽鲜艳、沉着厚实的艺术效果。同时,吴大羽自由掌控蜡彩的笔触,线条的粗细,直接进行艺术造型,创造出高度概括的艺术形象。吴大羽用手中的蜡笔施色记录抓住内心的瞬间感受,再现了心灵感应,追求着艺术的纯真,创造出一种稚拙的纯美表现。吴大羽的这批蜡彩画,对于后人研究抽象艺术和蜡彩画显得弥足珍贵。
一个不该被忘记的油画家——李骆公
文/郎绍君
李骆公(1917─1992)原名李立民,出身于福州市郊的一个普通劳动家庭。少年时代就读于一家师范学校,受到美术老师王永濂的启蒙,王永濂曾在上海学画,受染于当时上海西画界的新潮流。1936年,中学毕业的李骆公考入上海美专,受教于刘海粟、谢海燕、关良和倪贻德。其中倪贻德、关良教过他画素描和油画。李骆公的绘画天赋深受关良、倪贻德等的钟爱,他因此也较多接受了他们的艺术观念,以热烈奔放的表现性为追求目标。
李骆公 《自画像》 1942-1944 年作
1940年8月,毕业不久的李骆公以“黑沙骆”为笔名,在上海举办了第一次油画个展──《黑沙骆洋画作品展》。请柬是他的6位老师即刘海粟、谢海燕、丁衍庸、关良、倪贻德、周多联合签发的,倪贻德以常用的“尼特”笔名为展览目录写了序言。序言说:“黑沙骆是我近年来所发现到的一个稀有的努力于绘画艺术的青年。他克服了环境上的种种阻碍,从各种不同的角度,在向着真艺术突进。而他所努力的方向却违背了时下的一般好尚,这便是庸俗的避免,传统法则的反对。由于浅薄的低级的趣味,使孤岛的一股画风堕落到纤巧、懦弱、拘谨的病态中了。黑沙骆却以一种野人的姿态出现在这样的画坛上。他的画面上有着构成的力,朴素而厚重的色彩,粗线条的硬性的笔触。这种表现,使我们感觉到钢铁般的坚实,疾风闪电似的迅捷。也许因为他很年轻,他的作品有很多未成熟的,但正因着这未成熟,才充满了旺盛的元气。”从倪贻德的评述可知,这些作品有着粗重有力的表现风格和强悍的生命活力,与上海当时流行的画风颇有不同。
1940年黑沙骆洋画展与友人合影
1940 年 刘海粟、丁衍庸、倪贻德、关良等为“黑沙骆群画展”联名发出邀请函
1941年,李骆公赴日留学。先后入铃木绘画研究所、日本大学绘画专攻科,又师从于日本洋画家野口弥太郎、猪熊弦一郎和里胜见藏。野口和猪熊两位先生都是以现代风格着称的西画家,猪熊在法国曾得到毕加索的指导,在日本很有影响,他颇为欣赏李骆公的才能。骆公留学时的作品,曾两次入选“独立美展”,这样的成绩,在留学生中是不常见的。从其师承及后来的作品可以推知,他沿着上海时期的路,主攻欧洲20世纪初的现代绘画,与大多数留日画家在总的艺术取向上是一致的。
1944年冬,李骆公回国,先定居于夫人穆东乔的家乡哈尔滨,直至1948年。在哈市,还有几位留日的同学。1946年,解放区艺术家朱丹、华君武、张仃、刘迅等来到哈尔滨,与骆公成为朋友。关于他在日本和初回国时的艺术状况,刘海粟和张仃等有过一些记述。刘海粟在《驼踪》一书的序中说:“早岁,骆公在上海美专就读,他那才气横溢的油画习作,受到过倪贻德、关良等教授的好评。他去日本深造,我是鼓励者之一。当时日本画坛狂热地崇拜毕加索、马蒂斯、凡高,以至弗拉芒克。他追随野口弥太郎、猪熊弦一郎以及里胜见藏,苦练油画,进步甚速,使同班的日本学子刮目相看。他回国后不久,到上海来看我,还带来一些作品让我欣赏,这些画风格上接近弗拉芒克,给我留下很深的印象。”
50年代初,他参与了天津河北师范学院美术系的创建,即天津美术学院创始人并担任了第一届系主任和天津市美术家协会。“”初期,李骆公作为“摘帽”和“”篆刻家,和“走资派”一样,无例外地受到抄家、挨打、关“牛棚”的待遇。1979年,他的冤案得到彻底平反,不久,以书法篆刻家的身份担任了桂林画院院长。但直到他逝世,人们仍不知道李骆公还是一位油画家,更不知道他画得那么好!
李骆公(1917-1992) 上海苏州河
1961年作
布面油画
36.5×52 cm
展览
1997年纪念李骆公先生诞辰八十周年作品展国际艺苑 / 北京
2017年黑沙骆——李骆公先生艺术与文献展天津美术学院美术馆 / 天津
来源
艺术家家属友情提供
RMB 450,000 - 800,000
拿到绍君给我的李骆公油画照后,反复看了好多次,确实非常激动。从照片上看画已经非常好了,今天来看原作,我感觉这种率意是很少人能够达到的,他是一种高度,这种高度没有很高的画艺、人品和精神境界是达不到的,也上不去的。因为三四十年代中国在海外留学的人很多,介绍回来的东西也很多,我们也看到许多原作,也直接看过许多国外大师的原作。骆公先生的画放在欧洲博物馆里比有些大师的画我看毫不逊色。那些40年代的风景画,那率真的质量和纯粹的油画语言和个性是真正的油画质量,作为油画后学到现在还是很难学到的。李骆公的作品能在这里展出,要感谢骆公先生亲属和国际艺苑给了这个机会,让我们能看到这些画,只是太晚了一点。我们真是不知道骆公先生的画这么好!
——尚扬
关良 《上海苏州河》 李骆公与关良为挚友,一同到此地创作
-------------------------------------------------------------------------------------------------------------
周碧初 (1903-1995) 井冈山纪念
1966年作
布面油画
48×64 cm
出版
《海派百年代表画家系列作品集周碧初》 P111 上海书画出版社 2013年版
展览
2016年精神的融合——周碧初文献展上海油画雕塑院 / 上海
来源
直接得自艺术家家属
RMB 450,000 - 650,000
出版物封面
周碧初是现代主义绘画团体“决澜社”的健将,后因战火,移居印度尼西亚,其画风深受印象主义等西方现代派影响,1959年返回中国,在个人的艺术探索与时代精神之间所寻找到的某种平衡。同吴冠中、傅抱石的井冈山题材作品相似,周碧初画面寓意的意味较弱,能客观地从自然人文角度反映井冈山及其自然景观,并如实保留了画家原本的艺术风格和情感,其独特的风格化的油画语言显得尤为难能可贵。画面以井冈山山区标志性的建筑来强调时代氛围,但其重点显然是峰峦、植被和光影。而全景式的观察视点,营造出一览众山小的壮阔空间感,也暗合了英雄主义创作所倡导的审美品格。在色调上,近景的红色,往中远景的蓝过渡,其间的绿色又饱含多种层次,既出乎意料又颇为自然,把光线对视觉效果的影响极好地表现了出来,还巧妙地吸收了民间艺术的装饰特征。也都在色彩的细腻晕染中得到体现。特别吸引人的,是画面对植被和部分山体的描绘,通过大量同方向的点簇,显示微妙的光影变化和动感,同时使用一般性的笔触,形成丰富的对比和节奏感。色彩的晕染、画面的层次,既有艺术的感染力,又有创作背景的仪式感,不可谓精妙之笔。
2016 年“精神的融合——周碧初文献展”展览现场
《井冈山茨坪全景》周碧初艺术馆馆藏
周碧初 (1903-1995) 桂林?
1982年作
布面油画
38×27 cm
钤印:碧初书画;霞峰山下人(背面)
出版
《周碧初风景油画写生集》索卡艺术中心 2005年版
来源
直接得自艺术家家属
RMB 100,000 - 150,000
周碧初 (1903-1995) 黄山
1981年作
布面油画
26×41 cm
钤印:碧初书画;霞峰山下人(背面)
来源
直接得自艺术家家属
RMB 80,000 - 120,000
-------------------------------------------------------------------------------------------------------------
苏天赐 (1922-2006) 江南美景
1990年代
布面油画
82×100 cm
签名:苏
出版
《21世纪的投资瑰宝——中国油画》 P218 香港东方艺术基金会 2006年版
《寻脉造山——宝龙美术馆开馆展》 P53 宝龙美术馆 2017年版
展览
2017年 宝龙美术馆开馆展——寻脉造山 宝龙美术馆 / 上海
来源
现藏家购自中国嘉德2003年春季拍卖会Lot 0032
RMB 1,900,000 - 3,000,000
出版物封面
苏天赐的创作主要集中于肖像和风景领域,早在二十世纪四十年代末,他的肖像画创作已经开始显现出其个人风格。而在1949年之后将江南风景作为油画创作的主要题材,他的油画风景画创作更明确体现出追求东方意韵与民族情感的倾向。这种心性解放、油画民族化的东方诉求一直伴随着苏天赐,并在他的晚期愈发找到了艺术创作的自由,这种自由,并非他的人物、静物创作,而是一如宋代文人一般,在“山水”之中、“风景”之中达到了巅峰。
艺术大师区别艺术家的关键于艺术语言人格的独立形成,而独立艺术语言如指斑般形成是需要磨砺,需要个人审美修养超越所有经典传统的卓越呈现。苏天赐的风景与山水之间,山水映画出风景,学术很难定义苏天赐的是风景还是山水,《江南美景》是苏天赐最具学术价值代表作品之一,取景是苏天赐最喜欢的江南水乡和湖光秋色,色彩清新幽淡,呈现出一个朦胧而概括的印象,有着印象派绘画的光色变化。为呈现这种东方性的表达,苏天赐没有运用高远开阔的场景和繁琐的细节,而是删繁就简,用简约的构图致敬东方传统审美中“留白”“虚实”的至高境界,山峦和水面的色彩晕染又产生一种水墨画中的流动效果,使得画面呈现出一种文人化的空灵缥缈之感,一如元明山水画的淡泊之意,又生发出对绝妙自然的诗意之美。苏天赐在晚年极重视构图的平衡之感,层次井然,远景的山峦和近景的水面都进行了虚化处理,村庄中白墙黑瓦的房舍和参差的树木较为清晰,由此将视线引入中景;水面澄澈透明,倒映着天空和村庄,各种倒影融入在淡蓝和淡绿的环境色中,使画面和谐统一;画面右上角的紫色蓝色背景下跃然而出的鹅黄之美,非但不突兀反而显示出苏式极强的色彩驾驭能力,枝条是以书法式的笔线写出,树枝遒劲生长甚至有些姿媚的春天的生机,让人不禁联想到明代书法家徐渭恣肆狂澜、笔墨苍劲的书写线条;而左下角的几笔枯笔十分精妙,显得静穆高洁之枯零,与右上角的画面既冲突对比又和谐统一,正如徐渭创造性的将芭蕉与梅花入画,也正应合石涛评八大那句"凌波丰骨压春娇",极为精妙、耐人回味!
《江南美景》苏天赐表现出了“东方的意趣与西方的实感”,最终让所有的物像都融合在大自然的生命律动中。从此件精妙之作中能够确定的是创作于个人独立艺术语言形成的鼎盛时期,从早期人物、静物写生中走到了他自我的精神世界——似风景如山水的精神表达,开阔却深陷的流露。苏天赐的这种东方现代山水是1930年自“决澜社”开创中国现代艺术萌芽发展至今余数不多的独立面貌,我谓之“苏式山水风景”亦是他区别于其他艺术家语言的独特之处。这种独特性在于,苏天赐的探索遵循着他心中“现代主义”的路径,将西方油画的材质、色彩、艺术形式适用于五千年东方文化精神性的审美意趣之中,以写意的笔法追求富于中国美学特征,最终形成其中西贯通山水风景的绝妙意境,“诗意山水”“文人精神”等东方美学澄然于画布之上。这种“融西入中”、“人物转入山水”的絶妙意境,是苏天赐造诣成熟时期区别于写生之外颇具独立语言的一件创作性佳逸品,也是近百年东方现代艺术语境探索中的上品佳作!
苏天赐 《水边的幽篁》 1998 年作 北京保利 2015年春拍 Lot 4034 成交价:RMB 2,530,000
-------------------------------------------------------------------------------------------------------------
陈钧德 (B.1937) 上海深秋街景
2005年作
布面油画
80×80 cm
签名:2005 钧德 CJD
陈钧德写于上海二〇〇五年深秋街景 (背面)
RMB 380,000 - 680,000
陈钧德是中国写意抒情油画的一位大家,他用炽热的色彩和跃动的线条,自由洒脱地喷射胸内的、描绘心中的意象。他早年师从林风眠、刘海粟、关良、颜文梁等前辈,半个多世纪以来对东西方艺术融合做了积极探索,其油画带有表现主义特征,又凸显中国传统写意的趣味,既葆有西方的油画质感,也体现了东方的审美精神。在以色彩为优势的油画本体意义上,陈钧德的绘画具有鲜明的独立价值,因而被评论家称为“中国油画界当之无愧的色彩大师”。
陈钧德的艺术,最打动人心的是在色彩的碰撞中显现出自然生命的娇艳与灿烂。他的每一幅作品仿佛都让人看到阳光、清风和生命的跃动。“中国油画家运用色彩,不乏深厚者、不乏沉稳者、也不乏凝重者,但却很少有像陈钧德这样焕发出你内心热情的色彩。”美术批评家贾方舟说,陈钧德会根据感情需要,在画中将高纯度的色块组合,使其在冲突对比中获得平衡和谐的关系,产生交响乐般的节奏。他的画,造型极其简炼,线条跌宕起伏,笔法轻松流畅,散发着纯真的童趣,洋溢着生命的朝气,传达着内心的欢快情绪,从而也感染着观众。
陈钧德大隐隐于市,一直生活在繁华都市并游走世界各地,却又远离各种圈子,很少在社会抛头露面。如今他依然画笔不停,正如他自己所说:“画画其实是燃烧生命。我这辈子就想做好教育与画画,没有想其他。理想还在,生命之火还在燃烧,我和大家一起继续努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