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题送花

紫砂大侠的印鉴之旅大只款识的艺术舞蹈在__紫砂之家

存世的历代紫砂器,见诸实物的是明万历年间的紫砂名匠时大彬制中国紫砂壶。自时大彬始,至清、及当代的紫砂器,其印鉴款识的表现方法有两种:1、胎体:刀刻、印章钤印。2、彩釉:釉上彩。

明代风行刀刻款识,由于应用的刀具和刀法不同,出现了两种不同效果 的款识:一种是等线体字,例如“玉香斋”三个字(见《龙语》),每个字的笔划粗细根基一致。陈宏林作品:“文旦”。另一种是有书法韵味的楷书或行书体款识。例如福建省漳浦县盘陀乡出土的鼎足圆壶,壶底有“时大彬制”四个楷书字款。这两个款识书法韵味浓,可以想见以刀刻出波折起伏的楷书效果。

明代周高起说:“镌壶款識,即時大彬初請能書者落墨,用竹刀畫之或以印記,以後竟運刀成字。”用毛笔把文字写在胎体上,再用竹刀依毛笔提顿转折逐笔刻划出。时大彬后来熟至生巧,不再请人“落墨”,而是自己以刀为笔,由此赋予款识个人奇特作风,以至别人无法仿效,并因而成为历代鉴赏家鉴定时大彬作品的一个首要根据。

时间流转到了明末清初,在印章款识出现后,一部分人持续用刀刻划署款,同时并用钤印,如惠孟臣、陈鸣远。在这段历史里,陈鸣远成了一个转换时代代表人物。他不仅用刻划法子署留名,也应用了印章技术。他的作品中,有着“陈鸣远制”、“陈”、“鸣远”、“鹤”、“隈”的内容,这些都反映了他对传统与创新结合的一种追求和探索。

使用这些技艺,他开启了新的局面,让诗歌与绘画相得益彰,这也正是现代人们欣赏古籍艺术品时候所期待看到的一种文化内涵和深度。而今,我们在__紫砂之家,看到了那些岁月沉淀下来的工艺精髓,每一件作品都是对过去智慧与创造力的赞美,更是一份对未来艺术发展方向的大胆展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