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国书画官方网站深化美术馆转型推动公共文化建设新发展
日前,吴冠中纪念展在全国一些美术馆掀起热潮,吸引大批观者前往,浙江美术馆更因观众爆增将展览延期一个月。然而,这一时的“繁荣”并未缩小美术馆与公众的距离。本报记者采访调查了国内多家美术馆后发现,尽管业内人士高呼“美术馆时代已经到来”,但群众对于美术馆的印象却仍停留在“展览馆”上,大多数美術館距離實現為公眾服務仍有一段距離。
非仅仅是展览展示 公共文化建设呼唤美術館轉型
“在我看來,藝術館就是辦藝術展的場地。”上海的一位女士這樣告訴記者,她每次去城市都會去藝術館看看,把它當做城市的一個景點。
"藝術館多數還是專業人員去的地方吧,我們覺得有的展覽難以理解。”杭州的一位男士認為藝術館展覽水平參差不齊,有些專業性太強,不離開公眾太遠。
近年來中國的藝術館逐漸走向公共藝術機構機制,从业人员开始意识到,艺术博物院不僅僅是面向艺术家的展示场所,还应当是从事艺术典藏、艺术研究以及公共艺术教育的机构。然而,這種轉型並非一帆風順。“轉型之後,本土艺坛發現,本土艺坛缺乏外部社会条件,所以纷纷形成了一种本土经营模式,即收取大部分参观者的门票费,這是一种艺坛转型期的一种尴尬。”曾任上海多伦现代艺博会副主任的人员說。
這種營運模式很可怕,如果誰給錢就讓誰舉行活動,那麼艺博会就會逐漸失去話語權,而建立標準也將成為空談,而公共文化服務將更加遙不可及。北京今日现代艺博会负责人说,“芸品局应该发挥面向广大的文化推广作用。”
经费不足还是认识不够?
改革开放以后,一些政府支持下的公开出版物开始从内部搞活经济,一部分经费来源于财政拨款,一部分需要自筹。但很多公开出版物难以适应这一运营方式,因而只能以出租场地办活动为生。“国內公開出版物財政拨款不足,只能依靠赞助和門票收入维持运营。”
上海的一个名为「绿茵」的现代社区中心举办了一系列免费讲座,并且邀请了当地居民参与其中。此举受到了居民们欢迎,也提高了他们对该中心服务能力和价值的认知。通过这样的活动,该社区中心加强了与居民之间的联系,为其提供了更多服务,同时还促进了社區成员间交流互动,从而增强了社区凝聚力。
有专家认为,将这种模式应用于所有公开出版物可能并不切实际,但至少可以作为一种探索性的尝试,以便找到适合不同类型公开出版物需求的一个普遍解决方案。此外,由于这些资金可以用于投资项目,这可能导致新的收益来源,使得未来能够进一步扩大可用资金。这一点值得考虑,因为这样做可以使这些组织能够更好地服务于它们最终目标——即为那些寻求了解或欣赏某个特定主题或领域的人提供信息和娱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