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国美术家协会的艺术生态自然中的书画存异不求同
在与林木先生的通信中,我深刻体会到了他对待艺术界争论现象的态度——“存异不求同”。这种立场让我对艺术界内那些纷争不息、批评与反批评不断的局面有了更深刻的理解。
无论是古代还是现代,无论国内外,艺术界总是充满了各种各样的讨论和辩论。双方或单枪匹马,或拥众结派,或居高临下侃侃而谈,或慷慨激昂咄咄逼人,或引经据典针锋相对,或冷嘲热讽气急败坏,唇枪舌剑白纸黑字打得头破血流,甚至恼羞成怒诉诸法律……双方似乎都竭力争取一个相同目的——辨明“是”与“非”,“正确”与“谬误”。
然而,这种争执往往以一种方式展开:一方认为自己是“对”的,而另一方则被视为“错”的。这样的观点使得任何达成共识变得困难,因为标准不同、立场不同、知识结构不同,要得到一致的结论是不可能的。
林木先生提倡:“评论不是结论,评论是多了一个看问题的角度。”他宣布不再参与辩論,因为两个人就有两个角度,而大家可以从更多个角度去观照问题。这让我赞赏他的观点,因为实际上背景各异的双方很可能永远达不成共识,而且大凡艺术问题根本不存在谁对谁错的问题,其原因在于标准不同。而这些标准因创作者和欣赏者的千差万别而千差万别。
中国书画界是一个充满争议的地方,比如真伪鉴定之争、形似神似之争等等。但即便如此,这些争议本身就是最正常最完美结果之一。在笔者看来,每种意见都值得尊重,只要能促进文艺领域繁荣昌盛,那么所有的声音都是宝贵的一份财富。
因此,对于林木先生所说的放弃辩論,我认为这是自主选择,不是一种退缩,而是一种宽容。我也相信,如果每个人都能像林木先生一样开放地接受不同的意见,那么我们将生活在一个更加和谐多元的大环境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