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艺术国际博客深度探访中国美院校考阅卷现场奇遇
3月19日上午,中国美术学院2018年本科招生考试最后一轮阅卷在杭州转塊象山校区两个体育馆阅卷点同时进行,并对媒体开放。阅卷现场,成千上万张画整齐排列在不同的分值区域内,场面壮观。
一张试卷的漫长“通关”路有三大关要过:第一关:第一轮评卷将分出及格与不及格两大部分试卷;第二关:第二轮将及格档试卷细分为A、B、C、D四档;第三关:第三轮再组织评委老师及督导组对每一档的每份试卷进行细评再确定最终分数。此外,今年延续“复活赛制”与两档交叉复核的评分机制,并邀请校外专业教授共同参与阅卷,确保评分公正、公平。
在往年“三轮背靠背”的评分机制基础上,从2015年开始,中国美院在第一轮初评增加了一个“复活”环节。往年,这一轮会将试卷分为60分以上和60分以下两档。60分以上的试卷会进入“复评分档”,并由评定组进行划定归类。而有了“复活”环节,60分以下的试验除了被细化审查外,还从对方60%以下的测试中挑选出10%接近于及格线的人员作为待升人选,同时,在“复审成绩单”的时刻,将另外两个审查组从对方60%以上的人群中挑选出10个刚超越于即可录取界限的人员。这二者合并后,再次实行评价。一张原本判定为死刑但又幸存下来的尝鲜机会,那么就不得不经历五道难题才能获得最终成绩,不是那么简单的事情。
经过第一阶段合格的考试才有资格进入第二阶段重新打发人的辅助审核小组成员,还要交叉调换,一样以高、中、低三个层级给这些合格考试票据做进一步分类和细化,每3位审查人员构成一个团队,其中一人担任小组长,对所有作品都独立地进行打印鉴定,对此还有一拨名叫督导的小伙伴们来监督检查。他们需要把这三位不同专业背景上的同等团队中的工作尽量减少个人因素,以形成共同标准。
最后的一波预计总共有4万余份考题进入终极决断。在这一波结束之后,由各自的小组或独特负责人决定是否更改每份作品得到结局,他们通过直接比较来确定哪些可以晋升到更好的位置或者降到更差的地步,最终决定每个学生应该得到多少积累价值。
对于那些负责审视这些考题的大师们来说,这是一个完全孤立无援的地方,在进入这个特别地方之前,每一个人,无论是他们还是正在场地服务人员,都必须主动关闭一切通讯设备并签署保证书承诺自己没有担任任何艺考培训机构教师,也没有家属子女参加这一次艺考。这片土地还有摄像头和纪律委员会全程监控着这里的一切活动。
记者注意到了,每张纸条都贴上了密封标签,但是在表面看不到任何关于学生信息的情况,只不过每张纸条上却留下指纹以及条形码。当条形码被扫描出来,就能立刻显示出学生所处学校及其模特等信息,让你一下子明白那是否是在当天写作。一旦出现疑问,就可以调用入学前几年的数据比对个人信息。而如果有人怀疑他/她的成绩,他/她可以随时提起,而学校则会根据情况调查然后回应。但对于那些仍然抱持疑惑态度的情绪问题,如果要求更多澄清,那么学校也可能需要回到过去查看那时候留下的记录。如果想了解更多,请继续浏览我们的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