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艺术家不读书观念何从
——探索中国当代艺术与文化阅读的关系
在上个月的“上海书展”中,我目睹了异常火爆的人潮涌动。这样的热闹让我对当前糟糕的文化现状感到有些心灰意冷,但同时,也不得不相信那些去书展的人们可能真的热爱阅读,这或许是宣传活动的一种积极影响,即便如此,一些被鼓动而去的人也可能因此而真正喜爱阅读。
对于我们学艺术的群体来说,我们最初也是通过实际操作和学习来接触艺术,不太需要深入了解各种理论知识。但面对当代艺术圈对“观念”艺术的追捧,以及对“手艺”的贬低,我一直感到好奇。不知这些不注重文化阅读的当代艺术家们是如何发展出所谓的“观念”之思想?
自西方“观念”艺术引进中国后,它似乎成为了一个照亮中国艺术世界的心灵灯塔,或许我们习惯于没有能力发明新词,而只能借用别人的词汇来表达自己。这是否有点过于依赖外来的概念呢?评论家们都为难,更不用说是那些直接创作出这样作品的artist了。况且,不要白不要,有时也不如选择一个既能代表现代又能国际化地表述自己的概念——即便它是一个借用的词汇。
曾经,社会地位并不高的大多数艺人,他们大多只需掌握一种技艺。而漫长封建社会下的皇帝、大臣们,对于瓷器与绘画几乎没有区别。然而,从事绘画并有思想深度思考的是一小部分人,他们从过去到现在一直在努力抗争,希望摆脱作为纯技艺的事实,传达出他们独特的声音或境界。
在开放后的今天,我们可以看到更多关于新媒体、新材料、新工具等领域的问题正在被探讨。但这一切都首先基于以“视觉语言”为主体。如果脱离了这个视觉语言本身,那么所有的事情都会变得无意义,因为只有通过具体、可见、感受到的手工产品才能让人们理解和感受到其中蕴含的情感和想法。
就像一些学者所说:“对于学生而言,专业犹如研究树木。在开始研究树木之前,可以先看一眼森林,最好能够把这个森林的地图印在大脑上,以后走到再细小的小路上,都不会迷路。”虽然我不是很懂得什么叫做森林与树木之间复杂的情感联系,但我还是认为,每个人都应该有自我发展的一天,即使是在职业道路上的迷茫中寻找方向,也总会有一天能够找到属于自己的那片土地。
因此,对于拥有理想但缺乏理论基础、技术技能以及跨领域知识背景的大多数青年藝师来说,要学会关注社会心理哲学科学等相关领域,同时也要不断提升自身专业技能,让这些素养融入作品中,从而形成独特风格和品质。跨学科研究确实重要,但最终目的仍然回到那个核心——即将所思所悟转化为视觉语言上的表现,而非仅仅停留在其他领域进行探索,如果不是这样,那么我们的存在就是徒劳无功。
至于那些贬低手艺抬高观念的事实,这其实是一种逃避,因为正是这种逃避让很多人误以为只有‘观念’才是真正现代及国际化的地位标志。不过,在此过程中,我们不可忘记,“手艺”,这背后的故事比我们想象中的更加丰富多彩,比如唐朝早期指的是具有技术专长劳动者的称呼。而这一点,无论历史如何变迁,“手艺”的价值始终未曾改变,只不过随着时代变迁,其形式逐渐演变而已。
最后,对于那些不懂文脉却想要成为‘观念’派人物的大型事件,将其简单归纳为:许多年轻人因为无法理解所以选择忽略;许多老一辈因为忙碌所以错失机会;许多批评者因为精通某些理论所以优越感泛滥;但是在这里,有一点点真相隐藏着:《泉》原是一件普通物品,被杜尚选取,并赋予新的意义。他利用现成物品讲述了一段幽默颠覆传统的话语,是典型例证。杜尚勤奋学习、思考,他知道无论何时何地,只有持续不断地学习才是不懈求索美术奥秘的心态。而他通过这一过程,为他的作品赋予了生命力,使其超越时间成为永恒之作。这正是我国古籍中的智慧——静坐山顶望远处,看似平常,却蕴含深邃智慧,是任何单纯技巧无法企及之境界。我想告诉你们,没有足够的知识,就谈不到‘观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