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题送花

将欧洲艺术史的宝藏展开来非凡智慧不在于人人都能触碰而在于能够洞察其中奥秘的人

近年来,美术界中越来越多的知名人士、企业高管和政府官员尝试着成为策展人,这种趋势不仅打乱了专业化和学术化的策展模式,还稀释了艺术展览的学术价值。一个优秀的策展人不仅需要深厚的专业知识和对艺术深刻理解,而且还必须具备丰富的人际交往能力和组织协调才能,以便筹集资金、管理团队。因此,可以说,策展工作并不简单,不是每个人都能成为一名学术性强的策划者。

然而,在中国,“策划”这个词汇却被滥用得无孔不入。那么,什么样的人可以称为“策划?”他们可能是一位导演、一位制片人、一位保姆,或许甚至是一位超级奶妈或奶爸——他们似乎擅长万能,但事实上,专业性的策划工作确实存在门槛,而真正合格的策划应是艺术世界中的守护者。

绝非人人都能成为一名优秀的策划,他们首先应该是一个研究者和批评家。但这远远不足。一位卓越的心灵导师在其领域内应掌握全面的能力,因为他的作品涉及经济、法律、传媒、管理心理等多方面知识,只有这样,他才能保证一个成功展览的事业生涯。同时,他还需要体力充沛,因为规划并实施一个成功之举既繁琐又复杂,从与艺术家的沟通到场馆布置,每个细节都是他要精心照料的事务;此外,一位真正伟大的文化领袖应当拥有一定的美术史背景,以便更好地了解各个流派及其潮流,并提出自己的见解。他应该能够把潜在的问题转化为社会讨论的话题,从而激发人们思考。在最终分析中,一名真正杰出的文化领袖将会通过长期坚持不断发展出自己的理论观点,并推介相关艺人的作品。

然而,在过去几年的时间里,我们看到了一些极端情况下的所谓“学术式”的计划。这类计划通常由那些权利较大或者资源分配话语权较强的人物主导,他们只挂名进行规划,而实际工作则留给后台人员完成。而另一部分,则过于简单化,没有任何内容,只是为了展示自己的理念而已,这导致了许多空洞概念化的情况出现,其中有些甚至完全脱离了当今时尚动态,变成了某种形式上的竞争游戏。

前者的所谓“计划”,这些人物通常身兼数职,有时甚至还是画廊经纪人,他们完全可以什么都不懂,也没有必要去了解各种不同的艺术媒介,如油画装置行为版画等,它们各自特有的文化内涵,以及如何从不同角度去感受它们。这就意味着他们根本不会主动与参加展览的大师交流,也不会去体验这些大师创作过程中的经验,更谈不到借助于这一切来实现某些学术理念或立场。

后者的计划则把整个活动视作自己“作品”,当他们想要实现一些预设目标时,就会忽略掉参与该项目的大师们之间差异以及创造力的独特性质,将其调整成符合自己设计方案的情况,让这些大师变成工具使用。这就造成了一种情况,即参观者无法从作品中获得触动,只剩下一种以文本为中心看图识字般的情景,对于这种情形来说,即使是在这样的环境下也不足以满足我们的需求。当这样的现象发生的时候,那些号称拥有高水平专家的角色就会出现,把自己的意志强加给所有其他参与者,无疑这是一个极端的情况,其中所采取的手段可能会起反作用,最终结果只能是不稳定且不可预测。在这种环境下,如果你只是想做一些表面文章,那么你的任务就是写出一篇定义性的开场白或者标签上的短文。更糟糕的是,你完全忽略了陈设空间语境以及那些带有批判精神作品,所以在这个氛围中,这些作品不过是装饰品罢了;出版物成了最重要的事情,而对于这些出版物内容理解仅限于文字阐述前言或短文,你对原始内容只有文字描述,没有进一步探索,这就是你重视的一个重点。如果我们认为这不是正确之处,那么我们仍然遵循同样的逻辑:如果你的目的很明确而且效果显著,那么你的努力就值得赞赏。但若果真如此,那为什么不能让我们的努力更加全面?为什么不能让它更多地基于事实?为什么不能让它更加贴近生活?总结一下,我们目前遇到的问题主要来自两类:第一类是那些被赋予太多责任但没有承担相应责任的人;第二类是那些过度关注自身理念并忽略周遭世界的人。在我看来,上述两种情况只不过是在众多现象之一,“学问”并不只是美丽的一道小菜,更不是某个领导讲故事用的遮羞布。你要想做好编剧,就必须清楚地认识到编剧人的角色定位,不要超越边界也不要逃避责任。不管怎样,要想成为一名真正有效率且具有深刻影响力的编剧,是非常困难的事情,不是每个人都能达到那个高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