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今日重大新闻国手心弦钱绍武艺术作品展
充实之谓美:钱绍武艺术作品展前言
杜鹏飞
1988年,金秋时节,我来到清华园的大礼堂西侧,那里矗立着红色花岗岩雕刻的闻一多先生坐像。黑色大理石背景墙上镌刻着描金行书:“诗人主要的天赋是爱,爱他的祖国,爱他的人民。”从此我记住了艺术家钱绍武的大名。
2008年春,我有幸见证了一段历史——耄耋之年的钱绍武先生受聘为清华大学美术学院教授。三年后的4月,在清华大学喜迎百年华诞之际,钱绍武先生献上了一份厚礼——他将自己历年创作的928件作品慷慨捐赠给清华,并在美术学院美术馆隆重举办“高山流水——钱绍武艺术作品展”。作为环境学院的一员,我有幸多次徜徉在这位伟大的艺术家的作品中,流连忘返,其情其景如在目前。
然而,由于疫情冲击及展览排期等因素,本次展览推迟至今。遗憾的是,这位伟大的艺术家已经于2021年6月9日驾鹤西去。本次展览既是对其创作生涯的初步总结,也是对其最好的追思与缅怀。
钱绍武先生是一位淹贯中西的大艺术家,他出生于无锡一个书香世家。在长达半个多世纪的艺术生涯中,他孜孜以求中西融汇,新旧合冶,对中国现代雕塑发展具有重要理论与实践意义。这次展览突出呈现了他的杰出贡献,从110余件精选作品中,我们可以窥见他对造型艺术的深邃理解和卓越技艺。
《钢笔速写8》画面上有一方朱文印,上面写着“五十后作”,即1978年以后所作。这正是在改革开放后中国文艺春天。当时,他开拓了对雕塑形体学研究空间,并在2004年的讲授中进一步推动了这一领域的发展。他关注的是内在结构,而不是表面的外轮廓,这种结构性的研究使得他的速写似乎可以站起来,与我们互动。
他的观点是画人物要“意在笔先”,要事先了解这个对象、酝酿这个对象的精神风貌。他认为,不仅要画出真情流露,还要考虑全身动态,让人物活起来。此外,他还指出了中国传统书法理论中的自然万物启发思想,将它应用到雕塑形体学研究当中,为中国审美特色的雕塑形体学建构提供了基础框架。
马国馨院士曾评价说,“《李大钊纪念像》”是晚年的巅峰之作,它吸收中华传统文化和古代石刻造像滋养,同时追求意境理想。这些肖像雕塑不仅表现出了形式上的精细刻画,更重要的是通过气韵生的方式捕捉和表现人物精神气质,从而体现圆浑厚朴中的深邃。这正是钱绍武先生构建中国雕塑形体学核心概念的一部分,即以气为主,以生成为本,用一种一气呵成的情感来表达审美需求。
今天,我们再一次通过这场特别策划的展览来呈现钱绍 武先生留给我们的宝贵财富,是为了让更多人能珍视这份充满生命力的文化遗产,是为了缅怀那位用心灵触摸每一个角落、用智慧点亮每一片云彩的人类灵魂。在这里,我们共同见证了一段历史,一段跨越时间和空间的心灵交流。而且,就算时间消逝,只有这种充满生命力的文化遗产才能够永恒地存在,让我们继续向往那些永恒不变的事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