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陶瓷制备工艺流程难点探究
柴窑烧制技术难点探究
在景德镇,柴窑烧制的历史可以追溯到数百年前,它们因使用松柴而得名,也被称为镇窑。在过去,这项技术完全由家族行帮垄断,师傅通过言传身教教授新一代工匠。每次烧窑都需要请经验丰富的挛窑户进行检修,以确保操作安全。由于每座窑只使用60-80次后需重建,每一次烧制过程都需要精心准备。
然而,由于成本高昂和环境保护的考虑,景德镇在50年代末期开始改用煤、油作为燃料。这一变化导致原有的配釉技术不再适应新的燃料类型。古老的石灰釉因为温度曲线和物质元素的变化无法保持粘度,而产生了阴黄色泽和沉碳的问题。
为了解决这一问题,工匠们发展出了新的石釉(也称5311釉)。这种新型釉水中的天然着色氧化物含量较高,在部分胎釉接合处形成了一线红色的现象,这是古代陶瓷艺术的一大特色。古老柴窑能够有效地控制这些氧化物,从而创造出玉质效果,与现代其他烧制方法相比,其独特性格更显突出。
与之不同的是,现代那些模仿古代陶瓷技艺的人,如果按照古代配釉技术进行配备,即使使用计算机控制温控系统,也只能解决粘度问题,而无法完全复现古代陶瓷制作时期所具有的随机性和意外美感。因此,对于那些追求独特艺术效果的人来说,柴烧仍旧是一种不可替代的手段,因为它能够提供一种特殊且多变的艺术表现形式。
总之,无论是在成本上还是在艺术表现上,都存在着从传统手法转向现代工业生产方式之间巨大的差异。而对于那些愿意冒险并寻找独特美感的人来说,只有坚持传统手法,如同柴燧那样,可以真正体验到这份难以捉摸但又深深吸引人的艺术魅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