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国书画官方网站谈自然中的存异不求同
在与一位著名美术理论家林木先生的交流中,我深刻体会到了他对待艺术界争论现象的态度,这种态度可以概括为“存异不求同”。面对艺术界内外不断涌现的批评与反批评、讨论与辩论,林木先生坚持了这一立场。
无论是古代还是现代,无论是在中国还是在世界各地,艺术界总是充满了各种观点和意见。双方或单枪匹马,或拥众结派,或居高临下侃侃而谈,或慷慨激昂咄咄逼人,或引经据典针锋相对,或冷嘲热讽气急败坏,唇枪舌剑白纸黑字的笔墨官司口水仗打到最后,有时甚至恼羞成怒诉诸法律。争论双方似乎都希望通过辨明“是”与“非”,“正确”与“谬误”来达到一个相同目的,即竭力证明自己所持之见为绝对真理,而对方则必须被说服、压倒或打败。
然而,林木先生却提出:“最近我已多次在重要会议场合宣布:本人从此之后不再与人辩論。原因在于标准不同、立场不同、知识结构不同,要得出一致的结论是不可能的。评论不是结论,评论是多了一个看问题的角度。”他认为每个人都有自己的观点,每个角度都有其独特之处,因此无法期待所有人达成共识。
我赞赏林木先生这种观点,因为实际上背景各异的辩论双方很可能永远达不成共识。而且,从某种程度上说,大凡艺术问题根本就不存在谁对谁错孰是孰非,其原因归根结底是由于“标准不同”。而众所周知,无关乎历史文化领域,只要创作者和欣赏者的视角千差万别,那么一切标准也就自然千差万别。
以中国书画界为例,比如真伪鉴定之争、形似神似之争等,都没有权威机构做出终审判决。这让我思考,对于这些纷扰的问题,不应该追求唯一正确答案,而应该允许不同的声音并存,让更多的人参与进来,为我们提供更多层面的理解和欣赏。
最终,我认为这样的结果——百花齐放百家争鸣,是最正常,最完美的一个状态。在这条道路上,我们每个人都是自由选择是否参与其中,如果你愿意独唱,也好;如果你愿意加入大家庭,与其他的声音交织,也好。但无需强迫任何人接受你的意见,更不需要因为不同的意见而产生冲突。